膠東在線12月14日訊(通訊員 李成修 馬瑾) 11月25日,省委、省政府召開山東省中醫藥大會,授予30名同志“山東省中醫藥杰出貢獻獎”稱號。我們推出“杏林芳華”欄目,全面展現他們的醫德醫風、治學態度和創新精神,激勵更多山東中醫人埋首躬耕、努力拼搏,為建設健康山東、健康中國貢獻中醫智慧和力量。

田文,男,1933年8月出生,山東省榮成市人。1954年畢業于山東醫學院,1958年參加山東中醫學院“西學中”班學習3年, 1965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從事研究工作4年,1969年調入煙臺毓璜頂醫院從事臨床工作,曾任煙臺毓璜頂醫院院長兼黨委書記、煙臺市中西醫結合研究所所長。從事中西醫結合臨床50余年來,他對疑難雜病的診治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老年病的診治提出了自己獨特的思路和獨到的見解,形成了自己鮮明的醫學特色,為中醫時間醫學理論和臨床實踐作出了突出貢獻。
他審時應天,發揚五運六氣理論
田文教授重視中醫時間醫學臨床研究,倡導五運六氣理論。他認為,研究時間醫學不能形而上地空談時間,要研究某事物表現出的時間規律的物質基礎。在系統學習《黃帝內經》和《傷寒論》有關時間醫學理論的基礎上,他用了近20年的時間研究腦血管病的發病與自然環境的關系,課題“腦梗塞發病運氣節律與氣象天文相關性分析”對1978年至1989年12年間1927例腦梗塞的發病時間規律進行統計分析,發現腦梗塞發病具有五運六氣節律,與《黃帝內經》運氣七篇大論中40余處的描述相吻合。研究表明,腦梗塞運氣節律與氣象變化及天文背景三者之間有對應關系。對北京和紫金山天文臺提供的天文資料進行分析,發現木火土金水五大行星視半徑的變化與氣象變化和腦梗塞發病均具有對應關系,提示為形成運氣節律的主要天文背景。如木星近則出現風暴、火星近則炎熱、土星近則雨濕流行等,從而表明《黃帝內經》運氣學說“上應五星”的觀點是有天文背景的。
他在臨床治療各種疾病時很注意時間問題,如脾腎陽虛的五更瀉、腎陽虛的腎喘(哮喘)、表虛證的外感均應在早上或上午自然界陽氣盛時服藥治療較佳。他結合臨床實踐,對冠心病的時間醫學規律亦進行了探索創新。1982年發表論文“時辰與心肌梗塞發病關系的探討”;應用八導電生理儀研究了“正常人與心臟病人心功能的晝夜節律”,科研課題“冠心病患者對中藥‘時心靈’時辰敏感性的臨床研究”于1994年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他博采古今,重視中醫經典
田文教授重視中醫經典《傷寒論》的研讀,指出《傷寒論》以六經辨證為核心,總結典型的“證治規律”,抓住證治特點,才能方因病投、法隨證轉,是運用辨證唯物觀、整體衡動觀、對立統一法則、時空觀等認識疾病的方法,主編的《傷寒論癥狀各論》于2003年8月由中醫古籍出版社出版。他從事中西醫結合臨床實踐工作60余載,學驗俱豐,科研成果突出,曾獲省市級科技進步獎4項,出版專著4部,發表論文20余篇。

他結合自身在老年病方面的獨特思路和見解,創新提出了“老年氣衰”理論。他認為,老年人因為年老體衰,臟腑功能減退,而且老年人多合并有多種疾病,久則累及腎臟。另外,老年人常有食欲不振,脾胃虛弱,后天失養。故老年病主要為“氣衰”,表現為脾腎氣虛或陽虛。因氣衰可導致痰濕瘀血寒凝等,故臨床常見虛實夾雜證。以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則,突出“固本培元”的傳統中醫學理論精髓,促使機體氣血流暢,臟腑氣機升降有序,氣血恢復和維持正常,臟腑(生理)功能保持動態平穩,是益氣抗衰的基本法則。
在方劑配伍上,他主張重點提高臟器的功能,參考現代醫學已證明了的病因病機和中藥藥理,體現較高層次的中西醫結合學術思想。如對慢性胃炎的認識,其病因不僅為西醫目前認為的與飲食不節、膽汁反流、鼻咽口腔炎癥分泌物的刺激及幽門螺桿菌等有關,也不僅僅是胃的受納和消谷作用下降,而更重要的是全身機體功能低下所致的脾陽不足(或胃陰虧損)——即胃腸功能低下,胃炎只是全身狀態的局部表現。在治療上不能只進行局部治療,如解痙制酸、胃粘膜保護等,還應借鑒中醫的整體觀,辨證施治,以調整機體功能為主,如溫中、補氣、養陰等。強調慢性胃炎以中焦虛寒為多見,應用加味黃芪建中湯有很好療效。治療老年心血管疾病以益氣溫陽活血為法,自擬“時心靈”方治療收到較好療效。
他融匯中西,倡導中西醫結合
田文教授了解老年人的疾苦,熟知老年病的生理病理特點,遣方用藥注重扶正,既不排斥西醫的手術介入等治療,也能按中醫的規律衷中參西治療慢性疾病,實現整體觀念加個體化的高水平的中西醫結合診療。他既是西醫學習中醫的先行者,也中西醫結合的實踐者。

田文教授認為,不論是從哲學角度,還是從臨床角度來看,西醫只有同中醫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對人體和疾病有一個完整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診治疾病的能力。1992年,他組織成立煙臺市中西醫結合研究所,并擔任第一任所長,開展臨床和科研工作。他還提倡中醫現代化,對中醫理論用現代科學的方法論(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耗散結構理論等)進行深入研究。
多年來,田文教授兼任國際時間生物學、時間醫學會會員,1988年至1994年任中國時間生物學、時間醫學會副理事長,曾任第一至四屆山東中西醫結合研究會副理事長、第一至三屆山東中醫藥學會副理事長、第一至三屆煙臺中醫藥學會會長。先后兩次受到中央衛生部通報表彰,兩次被評為煙臺市科技拔尖人才。1995年4月獲第四屆全國醫院優秀院長稱號。1995年2月被山東省衛生廳、人事廳確定為山東省繼承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指導老師。1998年評為山東省名中醫。2002年被國家衛生部、人事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為第三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繼承工作的師承導師。2012年山東省中醫藥管理局批準成立省級名老中醫工作室“田文工作室”。2013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批準成立“田文國家名老中醫工作室”。2014年評為山東省名老中醫。

老驥伏櫪,耕耘不輟。1998年1月離休后,田文教授離休不離崗,始終保持共產黨員本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心系患者健康、關心醫院發展,把余熱獻給黨、獻給人民、獻給衛生健康事業。他一心為病人著想,治病救人,嘔心瀝血,為年輕的中醫學子們樹立了楷模。因求治病人太多,為爭取多看幾個病人,他常常加號,晚點下班,目前已是耄耋之年,依然奮戰在臨床一線,受到患者廣泛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