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報記者 毛鑫鑫
冬日,位于沂源縣魯村鎮的沂河源田園綜合體內,一派熱鬧景象:高標準農田項目正在熱火朝天地建設,農副產品凍干深加工項目車間正在進行設備安裝,山東財經大學鄉村振興學院教學樓正在加緊裝修……
這片熱氣騰騰的土地,是省政協常委、北京東方君公益基金會會長董方軍的家鄉。
30多年前,不到20歲的董方軍走出大山,先后在北京、深圳、香港乃至國際經濟舞臺上打拼,取得一些成就后,就想為父老鄉親們做點什么。建農業示范園,設立獎學金和農村教師培養基金,修路治水、送油送面……這些年,他為家鄉“折騰”了不少事。“但這些都處在出錢出物、零敲碎打的層面,錢花了不少,但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老家的面貌和鄉親們的貧困問題。”董方軍一直為此苦苦思索。
2018年,山東啟動了“魯商回歸”工程,扶持在外魯商回鄉投資興業,投身新舊動能轉換大潮。“這是回報家鄉的好時機!”董方軍倍感振奮。同年7月,經過多方努力,北京東方君公益基金會以工商資本下鄉的形式投資近2億元,與沂源縣政府共同建設沂河源田園綜合體項目,項目總規劃面積32000畝,覆蓋魯村鎮南部7個行政村,其中省重點貧困村4個。
“只有產業興旺了,農民才能真正富裕起來。”董方軍說,山東農業資源豐富,但也存在年輕人外流、農業產業鏈條不長等問題。因此,沂河源田園綜合體在扶持有機桃、伏巴梨、矮化蘋果等傳統種植的同時,著力推進“三產”融合:投資成立了匯泉河食用菌種植有限公司,產品出口韓國、日本、美國等20多個國家,帶動了近100個貧困戶就業;建設了農產品深加工及物流電商創業核心區;在省級貧困村劉家坡村和龍子峪村改造38套民宿,邀請村民參與民宿的運營和管理,讓他們在家門口拿工資。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活力之源”。積極投身鄉村建設的董方軍,希望有更多專業能力強的人才支持鄉村振興事業。去年12月,山東財經大學鄉村振興學院在沂河源田園綜合體揭牌成立。學院集教學、培訓、會議、餐飲、住宿于一體,將積極開展高端專家研討,推廣鄉村振興先進經驗,培養鄉村振興骨干隊伍,為鄉村振興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
“不僅要讓農民的‘口袋’富起來,‘腦袋’也要富起來!”董方軍說,7個村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不可替代也不可復制,要充分利用起來,讓鄉村更有內涵。龍子峪村建起文學館,展示沂蒙文學大家劉玉堂的文學道路和鄉土情懷;劉家坡村建成鄉村書院,弘揚鄉規民約,開展農業技術培訓和國學沙龍……鄉村振興,任重道遠。“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腳踏實地做事。無論走到哪里,我的根都在家鄉、魂都在山東。”這是董方軍常說的一句話。下一步,他將繼續做大做強農業產業,帶動更多農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