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煙”字,除了煙臺這座美麗的海濱小城,我們很容易想到近年來流行的一個詞“煙火氣兒”。極懂生活之趣的汪曾祺老先生說過“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此次征集活動中,我們看到了煙臺的“美食”“美景”“美人”,透過作品也能看到創作者骨子里刻的一筆濃墨重彩的鄉愁:歲月流轉,時間易逝,吾心安處仍是那一縷炊煙……
“煙”味大秧歌
山東海陽,這里不僅有萬里海岸,現代化的城市建設,也有著“扭”了600年的大秧歌。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海陽大秧歌不僅沒有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反而越“扭”越年輕。源于漢代、創于明代的海陽大秧歌,凝聚著海陽人民的智慧,經過幾百年來的世代創造、傳承和發展,已經成為展現傳統文化風貌的文化精品。本作品從海陽大秧歌發展歷程、海陽大秧歌表演特色、海陽大秧歌取得成績三個方面介紹了海陽大秧歌,全面展現了海陽大秧歌的特色。(作者:周美玲)
“煙”味團聚
傳統文化潤童心,勞動教育修德蘊。大秦家學校二、二中隊萌娃與家人一起歡歡喜喜過大年,有的孩子幫著父母炸年貨,有的幫忙貼春聯,有的幫忙蒸饅頭……一家人一起為新年所忙碌。我們能從孩子們蘋果似的笑臉上看到希望,有對春的盼望,對萌芽生長的美好祝愿,對生命力蓬勃的希冀。新春伊始,一家人聚在一起,攢夠日子的紅火熱情,好來年應對一地荊棘。









“煙”味古巷
雙喜臨門,新年撞上朝陽街所城里開街,無疑是全煙臺人翹首以盼的美事,飽含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真誠脈脈,作者響應國家就地過年的號召,留煙過年。三十晚上絢爛的煙花連綿不斷,異鄉人啊,離別的愁,相思的苦,漂洋過海的牽絆,心中自責的酸楚……五味雜陳。“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安得廣廈千萬間”種種復雜的情緒被淹沒在古街老巷子深處,匯入喜氣洋洋的人流,成為作者心中最苦澀的甜蜜。(作者:柳曉梅)
走馬觀花一圈走下來,感受到朝陽街和所城里的游客如織,多卻不亂;熱氣騰騰,卻不喧鬧嘈雜,一切都那么井井有序。主街兩側分別有特色小吃:如西北風味、煙臺本地味、火鍋特色店、咖啡、酒館等等,也有特色民間藝術形式館和高端店鋪。明顯感受到修繕后的街道除了保持原有風格,比之前更加干凈整潔了。宣化門的重建,青石板的回響,加之各種特色店鋪的加持,古街古色古香,仿佛聽到了之前走街串巷小販子的吆喝和小吃的彌香,甚至有那么一個時刻你會忘記了自己所在的年份,已然是百年前一副欣欣向榮的景象。朝陽街除了保留之前的部分傳統特色,也融入了更多現代的元素:例如米其林餐廳的入駐,就是身邊很多朋友翹首以盼的;累了閑了去理想書店坐坐,也是很多煙臺人的習慣;聽著旁邊老煙臺人給新煙臺人講解著過往,看著身邊一棟棟老建筑,眼前仿佛是開埠時的車水馬龍,現場感、年代感極其強烈。(摘自《找尋煙味之就地過年》)
“煙”味vlog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拿起手中的拍攝工具,記錄生活,撿拾生活的“鉆石”,人人皆可是自己生活的導演。無關大事小事,無關名人與平凡,無關他人眼中是“鉆石”或“頑石”,認真生活,點滴留意,處處“閃亮”。(作者:林越)
新年新開局,煙臺各項事業發展持續向好,人民生活富足安康。為展現新春風采,傳承文化習俗,鼓勵市民用自己的方式講述過年的美好記憶,用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記錄傳播春節的傳統習俗、特色美食、旅游景點、文化活動等,共同裝點年味濃濃的煙臺,展現美好祥和的春節,我們面向全市開展了“戀在煙臺,找尋年味”征集活動。
時至今日,我們看到了許多優秀的作品,感謝各位市民朋友積極參與,征集活動到此就告一段落。
(實習編輯 董占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