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敏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今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描畫了人民法院落實這一要求的新進展。報告指出,過去一年全國法院審結破產案件10132件,涉及債權1.2萬億元,其中審結破產重整案件728件,盤活資產4708億元,讓532家有發展前景的企業重獲新生。
正如報告中一系列數據所體現的,通過審理破產案件加大“僵尸企業”司法處置力度,成為人民法院服務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發力點。近年來,人民法院以推進破產案件受理工作為抓手,以專業化建設和信息化建設為兩翼,積極運用破產保護機制及破產重整、和解挽救瀕危企業的功能,整體化解企業債務危機,全面保護債權人、債務人合法權益。為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為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
2016年到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先后下發《關于依法開展破產案件審理積極穩妥推進破產企業救治和清算工作的通知》等有關強化破產案件受理、破產審判專業化建設和信息化建設的7個通知,分別制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三)》《關于執行案件移送破產審查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破產法治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作用彰顯。
去年以來,為了更好服務和保障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最高人民法院持續深入推進破產審判各項工作,制定出臺了《關于推進破產案件依法高效審理的意見》,在幾個關于依法妥善審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和《全國法院審理債券糾紛案件座談會紀要》中也有大量關于破產審判的相關規定。這些新規定均以現有法律規范為基礎,以提升效率為導向,立足審判實際,破解實踐難題,堅持破產法的基本原理,遵循破產審判特點,在實踐中起到了重要的積極作用,推動了破產審判工作質效提升。
人民法院還積極推動與相關政府部門建立“府院聯動”機制。近日最高人民法院與國家發改委等多部委聯合發布《關于推動和保障管理人在破產程序中依法履職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的意見》,對依法保障破產管理人履職,在破產企業信用修復、財產處置、稅收便利、職工安置、登記注銷等各方面建立了各種協調制度機制,獲得了有益的實踐經驗,對破產制度正確實施、發揮司法職能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起到了積極作用。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人民法院正當有為時。期待各級法院準確把握新形勢新機遇新挑戰,充分發揮司法職能作用,為實施“十四五”規劃,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司法服務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