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膠東在線4月14日訊(通訊員 王寧) 再過10天,就是2021年的4月24日,這一天,是我國第六個“中國航天日”。原本這個只屬于航天人的節日,而今卻因為“東方航天港”的落地,成為海陽人“喜大普奔”的重要節慶。
今年,“中國航天日”的主題是“揚帆起航逐夢九天”,而這八個字似乎也印證了海陽東方航天港的運行“軌跡”——2019年6月5日那天,CZ-11固體運載火箭依托海陽港作為發射母港,以一箭七星方式圓滿完成了我國首次海上發射任務。自那天起,海陽快響利箭,揚帆起航,以一發火箭撬動一個航天港,開啟了“逐夢九天”的新征程。
東方航天港“問天之路”,路途漫漫,只爭朝夕。
首次海上發射任務成功后,海陽市委、市政府專門向省委省政府作了專題報告,希望加強地方政府與航天科技集團戰略合作,充分依托海陽的區位優勢和工業基礎,發揮火箭院技術、資源優勢和帶動作用,以海陽港為主要承載,共同打造“東方航天港”,立足航天產業,發展新興產業,帶動產城融合,建設世界一流的海上發射航天產業新城。經過不懈努力,海陽東方航天港項目被列為山東省重大工程。
緊接著,海陽開啟了高層次、高密度、高效率的對接和洽談。2020年4月22日,中國火箭公司、煙臺市工業與信息化局、海陽市人民政府三方正式簽署捷龍系列固體運載火箭框架合作協議,打破單一的招商引資項目合作框架,確立了三方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標志著東方航天港商業固體火箭產業布局走到了實質落地階段。同年9月15日,CZ-11“海射遙二”在黃海海域以一箭九星方式將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取得圓滿成功。這是我國首次海上商業化應用性發射,標志著海上發射常態化時代的到來。11月22日,東方航天港總裝首發火箭長征十一號遙九火箭從海陽港啟程西昌發射中心,正式拉開了在山東生產火箭的序幕,標志著我市東方航天港產業化方向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同時,進一步印證了火箭院龍系列固體火箭整體轉產海陽的可行性。
12月9日,海陽市人民政府與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簽訂空天院齊魯研究院海陽分院項目合作協議,東方航天港“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創新研究體系得以破題,讓東方航天港在“衛星應用”產業發展上實現新的突破,向打造集海上發射、星箭研制、衛星應用、配套集成于一體的全產業鏈商業航天高科技產業集群這一戰略目標又邁進了一大步。
今年,由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研制的捷龍三號固體運載火箭完成立項,研制工作已全面展開,計劃于2022年實現首次飛行試驗。捷龍三號火箭將在中國長征火箭有限公司所屬山東海陽子公司完成總裝測試工作,可直接轉載到發射船實施海上發射。依托“東方航天港”的產業優勢,打破多次分解拆裝的傳統測發模式,有望將商業發射服務合同履約周期縮短至6個月,大幅提高火箭發射效率。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一院運載火箭專家表示,2021年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將繼續高強密度發射,多型運載火箭相繼承擔重大航天工程任務,而在長征十一號火箭今年計劃執行的4~5次發射任務中,將會有3~4次海上發射。
“目前我國有四個陸上發射基地,文昌、西昌、酒泉、太原。海陽是第五個發射基地,也是第一個海上發射基地。今年省政府首次將東方航天港列入政府工作報告,是海陽的重大機遇,更是海陽的全新起點。下一步我們將以產業聚集為目標,全力推動東方航天港起勢騰飛。”海陽市委書記劉宏濤表示。
從單純保障發射任務,到“無中生有”延伸出一條集海上發射、星箭研制、衛星應用、配套集成于一體的商業航天產業鏈,再到有效帶動航天技術和海洋工程產業融合發展,海陽正朝著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航天產業聚集發展新高地的目標磅礴進發。
目前,東方航天港重大工程概念性規劃、可行性研究報告已完成,計劃總投資20億元、占地面積2000畝的一期項目已通過立項審批并開工建設,起步區將于2021年底建成。當前還有更多投資體量龐大、發展前景廣闊的航空科技類公司、研究院所通過海上火箭發射認識了海陽,在東方航天港重大工程建設上選擇了海陽,意向合作項目正源源不斷地涌進這座蓄勢崛起的濱海“航天產業新城”。
下一步,海陽市將持續提升常態化發射保障能力,做好空間規劃及產業體系搭建,持續深化與國有重點航天院所和民營優勢航天企業合作,推動產業鏈條向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星箭應用領域延伸,形成全市航空航天產業發展示范之城新優勢。
“箭”出鞘,夢遠航。擁抱星辰大海的征途,已然寫下了“海陽”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