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在線9月22日訊(記者 賈楚航 通訊員 鄭國梁)幾天前,山東港口集團煙臺港西港區的30萬噸級原油碼頭上,巴拿馬籍油輪“天蝎座”剛剛靠岸,海事部門的工作人員便會同船舶代理公司一起,對油輪進行了“云登輪”檢查。煙臺八角海事處西港海巡執法大隊PSC檢查官劉威明:“在以前的工作模式下,我們執法人員要開車將近10多公里到現場去。這來回的路程一來一回可能就接近兩個小時,再加上檢查的時間,可能一整天就過去了。”
就在海事部門云登輪檢查的同時,港口輸油管道與船舶對接,作業正式開始,海巡大隊的執法人員也同步開始了現場巡查。以往需要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去完成的超大型油輪作業流程,現在被切割成了“鏈條式”的點對點服務。煙臺八角海事處西港海巡執法大隊副大隊長史湘君:“在我們以前,超大型油輪在靠港,從它進港到靠好之后,等到我們進行現場檢查的時候已經往往要過去三、四天。現在我身后這條船,它是昨天晚上靠的,今年上午我們已經可以對它進行現場巡查、現場檢查了。”
海事部門頻頻提到的“以前”,是2019年以來,受國際油價下降影響,我國原油進口量大幅增加,作為渤海灣的重要能源通道,煙臺港西港區出現了嚴重的壓船現象,平均待泊船舶3—7艘,等候時間動輒超過一個星期。
山東聯合能源管道輸送有限公司碼頭作業站副站長王靖涵:“像后面這條船,便宜的時候也是6萬美元一天。最貴在去年疫情出現負油價的時候,最高的時候一天都十幾萬的美元。”
高昂的費用,不僅給港口和船公司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壓力,也為自貿區“貿易便利化”的營商環境造成了影響。如何讓“雙虧”變成“雙贏”,煙臺海事局探索創新了超大型油輪“鏈式”服務方案:根據船舶進出港縱向時間和橫向信息傳遞兩個規律,將工作環節中各要素進行整合,形成6個服務環節,同時,將海域按照通航要素劃分成網格監管區域,利用信息化智慧監管與服務平臺實現任務派發與信息流轉,打通了海上運輸鏈的“最后一公里”。煙臺八角海事處綜合辦公室副主任韓鵬偉:“通過這種環節的整合,流程的整合和業務的整合,來進一步壓縮船舶進出港的時間,所有的壓縮進出港時間,就是減少他們冗余的時間,讓他們能夠更高的提高進出港效率。”
然而,內部的環節好整合,跨部門執法的桎梏卻難以破除。一艘外籍油輪要靠岸作業,需要海事、海關、邊防和檢驗檢疫四個執法部門的審批,材料多、環節多、執法時限長,常年為船東代理跑貨運手續的孟昭恒對此深有感觸。中化工儲運有限公司貨運部經理孟昭恒:“沒有吃飯的時間,從早上一上班,到晚上11點我還沒有從船上下來。就是一直在奔走,就是海關、邊檢就各個部門來回奔走。”
如何打通這條服務鏈的最后一公里?煙臺海事局牽頭推出“海事一網通辦平臺”,將多部門的審批環節整合到一起,實現“人不出門,數據跑腿兒”,“鏈式”服務一舉打通了上游的全球供應鏈,不僅將每艘船的審批時間由兩到三天縮短至3個小時,更是成為了全國海事系統內推廣的創新典型。火借風勢,在自貿區保稅功能和制度創新的助力下,西港區進而開展了原油混兌出口業務。山東聯合能源管道輸送有限公司業務部經理楊曾:“客戶不同的油種,因為他從國外采購的時候價格不一樣,有些油貴,有些油便宜,但是到廠子里煉的時候,綜合一下它的成本就比較低了。以前這個業務完全是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來做,客戶需要在那邊租浮倉有很大一塊費用,增加了很多物流成本,保稅原油混兌業務落地以后,相當于把原來在海外的業務拿到了國內。”如今,西港區已經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原油混兌基地,累計混兌原油超過1000萬噸,完成出口近400萬噸,為全市貢獻進出口貿易額約93億元,口岸跨境貿易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