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雍泉(1914—1941),威海市南海新區人。又名徐戎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學畢業后,他到蓬萊縣崮寺店、牟平縣斜山等村,以教學為掩護開展黨的工作。1937年12月,中共膠東特委領導發動了天福山抗日武裝起義,蔡雍泉奉膠東特委書記理琪的指示,在牟平縣斜山村和歸仁村一帶拉起了一支30多人的隊伍。1938年1月,他帶著這支隊伍參加了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任“三軍”組織部組織科科長。1938年9月18日,“三軍”改番號為八路軍山東抗日游擊第五支隊,他任第五支隊六十一團三營政委。1939年9月,升任五支隊十五團政委。期間,他與梁海波團長率團轉戰于蓬(萊)黃(縣)掖(縣),為鞏固蓬黃掖抗日根據地立下了汗馬功勞。1940年4月,中共東海特委書記兼指揮部指揮于克恭不幸犧牲,上級調蔡雍泉擔任東海指揮部政委兼軍政委員會書記,與調任東海指揮部指揮的孫端夫一同赴任。
蔡雍泉善做政治思想工作。到任后,他經常到各營給指戰員講全國的抗戰形勢。1940年6月下旬,蔡雍泉率五營到文登青石嶺一帶幫助群眾麥收。天氣炎熱如火,他每天和戰士們一起揮鐮割麥,休息時就帶領指戰員唱《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等革命歌曲,請老百姓給戰士們講述日軍的暴行,來激發指戰員和群眾的抗戰決心和斗志。
蔡雍泉同時是一位優秀的指揮員。1940年7月3日,蔡雍泉和孫端夫指揮五營在文登縣東圈村南山上,與從文登城出來“掃蕩”的400多名日偽軍展開激戰。蔡雍泉在山頂上指揮作戰,從中午打到下午3時,擊退了敵人的3次沖鋒。這次戰斗共打死打傷20多名日偽軍。
7月6日,盤踞在昆崳山區的“抗八聯軍”鄭維屏、秦毓堂等部幾千人,與日偽軍勾結,對東海八路軍實行大規模進攻。蔡雍泉和孫端夫追回八路軍粉碎了“抗八聯軍”的進攻。
12月,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主席沈鴻烈派魯東行署軍事處長洪彪來到魯東第七區專員公署駐地昆崳山,糾集“抗八聯軍”鄭維屏、秦毓堂等部約3000多人,再次大舉進攻東海抗日根據地。東海指揮部和五旅十四團聯合組成臨時指揮部,蔡雍泉任前線總指揮。他運用誘敵深入戰術,集中優勢兵力,一舉將中路秦毓堂主力部隊和南路王興仁、趙漢卿部擊退。從此,“抗八聯軍”再也不敢向東海抗日根據地發動進攻。不久,東海指揮部一、五、八營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五支隊第二團,蔡雍泉任政委。
1941年1月5日,第五支隊二團和第五旅十四團組成解放昆崳山戰役指揮部。8日黃昏,部隊分兩路向盤踞昆崳山區的“抗八聯軍”鄭維屏、王興仁等部發起總攻。至11日,徹底打垮了盤踞在昆崳山區的“抗八聯軍”,使文登、文西抗日根據地連成一片。
1941年2月,山東縱隊第五支隊司令員王彬和政委王文率一團和直屬部隊到達東海區,進駐昆崳山區的葛家、呂家一帶,與二團匯合,決定以昆崳山為依托,西下牟平、海陽,討伐丁綍庭和安廷賡部。15日晚,蔡雍泉和孫端夫率二團向丁綍庭部發起進攻。一營和二營先后攻下丁綍庭部的兩個據點,各殲敵一個營。三營和特務連攻打丁綍庭司令部駐地胡八莊,從16日凌晨1時許,打到上午10時,相繼攻下了村周圍的4座大碉堡,突破了圍墻,殲敵500多人。丁綍庭在碉堡里指揮衛隊抵抗的1座三層大碉堡,一夜未能攻下。為減少傷亡,蔡雍泉命特務連圍困碉堡。他隨即來到特務連同指戰員研究攻打碉堡的方案,指戰員獻計獻策,提出用土瓦斯和土坦克攻打。蔡雍泉贊同這一方案并親自去前沿觀察地形,被流彈擊中,壯烈犧牲,年僅27歲。(資料提供:中共煙臺市委黨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