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云超,原名夏元峋,山東省威海市環翠區人。夏云超早年就讀于榮成鳳鳴高級小學、威海育華中學、北京宏達中學高中部。在學校里,他品學兼優,慷慨好義,受到師生的稱贊。1934年,他懷著醫學救國的理想,考入北平大學醫務系。
1935年12月9日,北平爆發一二·九運動。在洶涌澎湃的學生愛國運動中,夏云超經受了革命斗爭的鍛煉,激發出極大的愛國熱忱。此后,他積極參加共產黨組織領導的學生聯合會,同反動分子組成的“新學聯”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參加聲討國民黨政府無理逮捕沈鈞儒等進步人士的宣傳活動。
盧溝橋事變后,夏云超與同學們一起來到濟南,參加了平津流亡學生會。后因在濟南生活無保障,夏云超回到榮成,夏云超經大哥介紹結識了曹漫之、李耀文,將自己回鄉參加抗日救亡的想法和決心做了匯報,在曹漫之、李耀文的直接教育影響下,夏云超思想覺悟提高很快。不久,夏云超參加了河山話劇社榮成分社活動,經常隨同劇社下鄉進行演唱宣傳。每到一地,他既教群眾唱革命歌曲,又登臺宣傳中國共產黨關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號召大家團結起來,共同抗日救國。同年冬,夏云超到榮成窯上村小學任教,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并積極參加油印傳單、張貼標語和傳遞情報等革命活動。
1938年1月18日,曹漫之、李耀文奉命率領埠柳鄉校起義的隊伍趕到文登縣大水泊鎮,被編為“三軍”第十一大隊。同年4月,在曹漫之的推薦下,“三軍”抽調夏云超到部隊從事軍醫工作。到部隊后,夏云超親臨戰場,冒著戰火,勇敢搶救和運送傷員,屢受部隊首長表彰。當時部隊的醫療條件極差,夏云超就把重傷員轉送到大哥的崇德藥房治療。
9月,“三軍”奉命在掖縣沙河鎮進行合編,在黃縣文基大姜家村成立了膠東八路軍部隊第一個后方醫院,夏云超被任命為院長。當時的醫院,藥品器械極少,更沒有一個正規醫科大學、中專畢業的醫生;護士年齡偏小,根本沒有受過專門訓練。夏云超沒被困難壓倒,反而激發出極大的革命熱情,決定以培養政治堅定、技術優良的醫護人員為宗旨,對各衛生所進行培訓。他一身二任,既當院長,又當教員。每天他總是不知疲倦地工作,晚上編寫教材通宵達旦,白天照常講課。講課時,夏云超聯系戰斗實際,講述戰地救護常識,突出地進行“有醫生在,就有傷員在”的革命英雄主義教育。經過半年多的時間,把各所醫護人員幾乎輪訓了一遍。與此同時,夏云超經常深入到駐地老百姓家中訪貧問苦、看病治病,很受群眾的尊敬和愛戴,當地群眾都說:八路五支隊里出了一位“華佗”。
戰斗中,夏云超同衛生員一樣,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到火線上搶救傷員,對傷病員關懷備至。1938年10月,部隊在平度城北大青楊遭到日軍的突然襲擊,八路軍傷亡很重,領導干部相繼犧牲。夏云超一面指揮戰斗,一面組織人員把傷病員一批批搶救出來,及時包扎轉移。一名重傷員肺部被打穿,坐不住、躺不下。夏云超從老鄉家里找來一個“馱簍”,讓他坐在里面,自己背著馱簍急行十多里,一直把傷員背到安全地帶。1940年9月,山縱第五支隊改編為山縱第五旅,夏云超升任旅部衛生處處長兼政委,隨部隊轉戰膠東各地,參加了無數次重大戰斗。戰斗中,他率領同志們救傷員,抬擔架,鼓勵同志們克服眼前的困難,努力做好工作,迎接新的勝利。
1942年,抗日戰爭進入最艱苦、最困難的階段,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岡村寧次親率兩萬余日偽軍對膠東抗日根據地進行大規模的“拉網掃蕩”,形勢極為嚴峻。為了保證部隊傷病員的安全,衛生處奉命在日寇“掃蕩”之前,對已疏散到各地的傷病員普遍進行一次大檢查。11月23日,日軍突然將包圍圈緊縮到馬石山一帶。夏云超和警衛員在掩護群眾突圍時,被一股敵人包圍。11月24日,日軍殺害了抗日軍民500多人,制造了慘絕人寰的“馬石山慘案”。在突圍時,夏云超和警衛員先后負傷。兩人同時突圍已不可能,夏云超將重要文件塞進警衛員的背包,命令他突圍出去。但警衛員死也不走,夏云超只好用槍逼著他離開了自己。在夏云超的掩護下,警衛員突圍成功。當日軍向夏云超沖過來時,他連續打倒兩個敵人,最后舉槍飲彈殉國,犧牲時年僅25歲。
膠東黨政軍民為夏云超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他的英名被銘刻在莊嚴的紀念碑上,也永遠銘刻在膠東人民心中。(資料提供:中共煙臺市委黨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