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釗(1920~2015),原名丁爾傯。山東龍口人。1936年,參加黃縣崇實中學組織的進步文化團體“磨勵社”,積極參加社里組織的各項活動。1938年9月,參加青年抗日救國會,并任崇實中學分會宣傳委員。11月,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12月,參加中共黃縣縣委領導的縣民眾動員委員會。
1939年1月,被編入黃縣抗日民主政府特務排任戰士。2月,先后任蓬黃戰區指揮部特務大隊班長、排政治指導員。4月,參加攻克蓬萊城戰斗。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月,先后任警衛第四營第三連副指導員、獨立第二營宣傳干事。9月任營黨分支書記。
1940年12月,任五支隊三團一營教導員。1941年3月,率部參加膠東5個月反投降戰役。全營長途奔襲,殲牙山東側的觀水之敵大部,占領觀水,首戰勝利,有力配合了牙山西側作戰。戰后,一營撥歸以許世友為司令員、林浩為政委的反投降戰役指揮部直接指揮。4月,參加榆山大會戰。8月,反投降戰役結束后,所部改番號為五支隊特務營。同年秋,率特務營去東海地區,對敵開展反“蠶食”斗爭。
1942年4月,為粉碎敵人“掃蕩”,率特務營襲擊在敵縱深內的海港城市石島。沿海邊繞道數十里從敵側后攻入市內。極大地震懾了敵人,并繳獲了大量物資。7月,成立膠東軍區。所在營改番號為膠東軍區特務營,由軍區首長、機關直接領導指揮。11月,日偽軍兩萬余人對膠東抗日根據地進行拉網合圍大“掃蕩”。丁釗率兩個連跟隨軍區首長和指揮機關行動。行程四五百里,克服種種困難,勝利地擺脫了敵人的合圍,保證了首長和機關安全。
1943年春,丁釗和營長林月樵率兩個連護送膠東軍區副司令員王彬、原五旅政委高錦純去山東分局。從海陽、萊陽邊區出發至清河軍區洋角溝附近。往返千余里,穿過數百里敵占區,勝利完成了護送任務。
1944年11月,丁釗任膠東軍區直屬隊黨總支書記。當月,又任營營長兼教導員。1945年2月,率部參加了直搗投降派趙保原老巢的萬第戰役。完成了攻克萬第東山三座碉堡任務。5月,參加在昌邑地區討伐頑固派王豫民戰役,完成了攻克明家郜據點任務。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膠東軍區決定以軍區特務營為基礎組建膠東軍區特務團。任命丁釗為代理團政委兼政治處主任。1946年6月,丁釗任特務團政委。9月,全團奉命擔負保衛煙臺任務,防止敵人登陸。
1947年2月,膠東軍區成立新六師,特務團編為第十六團,丁釗任團政委。4月,新六師改番號為第五師,第十六團改番號為第十三團,丁釗任團長兼政委。8月,任華東野戰軍第十三縱隊第三十七師代理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主持全師政治工作。9月,率第三十七師參加四個月膠東保衛戰。10月初,率部參加攻擊掖縣城戰斗。12月,參加萊陽攻擊戰,全殲守敵千余。
1948年7月,率部參加兗州戰役。9月,參加濟南戰役。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在淮海戰役中,協助高銳師長率三十七師先后參加圍殲黃伯韜兵團、黃維兵團和攻克靈壁城戰斗,生俘敵主力第十八軍軍長楊伯濤。
1949年2月,全軍統一整編,十三縱隊改番號為三十一軍,三十七師改番號為九十一師。4月,參加渡江戰役。5月,參加上海戰役。7月,進軍福建。8月,參加福州戰役。9月,任九十一師副政委。10月,參加廈門戰斗。11月,任九十一師黨委書記。1950年5月,率部完成解放東山島作戰任務。7月,任空軍陸戰第一旅副政委,參加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支空降兵部隊。
1952年5月,部隊番號改為空軍陸戰第一師,丁釗任師政委、師黨委書記。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二級解放勛章。1962年2月,任空降兵第十五軍副政委。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1965年9月,任成都軍區空軍指揮所政委、黨委副書記。1969年,被選為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1982年6月,離職休養。1988年7月,榮獲獨立功勛榮譽章。(資料提供:中共煙臺市委黨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