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古城煙云
1、膠東萊國,煙臺的底色
三千年前的一天,太公姜子牙自周王畿出發,興致勃勃地踏上了東去行程。因輔佐武王伐紂立下了卓著功勛,姜子牙受封齊侯,他的封地—齊國,包括今天的膠東半島地區。
可就在姜太公即將抵達都城營丘的時候,收到了一則戰報:居于濱海之側的萊國君侯率人打到了營丘,因為他們不愿將自己的家園輕易地交付給“外人”。
大概是素來能征善戰的姜太公沒有想到,一個小小的方國就有如此強大的戰斗力,又或者是剛剛推翻了商紂王的暴政,深知安撫民心勝過武力征服,總之,姜太公最終還是選擇不與萊人相爭,退兵避戰。
這是有史可考以來,發生在萊夷故地上的一件大事。而今人若要追溯煙臺的歷史,就必須從膠東半島、從古萊國說起。
何為膠東?古書上說:“膠萊河以東,是為膠東。”然而,在這個定義里擔任地理坐標的膠萊河實在有些默默無名,以至于人們對膠東地域范圍的認知也變得含糊不清,只能搔著頭皮去猜測,膠東大概就是今天的青島、煙臺一帶吧?
按當代的行政劃分,膠東地區主要囊括了青島、煙臺、威海、濰坊四市?扇魪奈幕饬x上去探究,膠東則是以膠遼官話為母語且文化習俗趨于一致的地區,主要包括青島、煙臺、威海三地。但不管是哪一種,人們似乎都習慣了將青島看作膠東的代表,認為那里是膠東的經濟重心。卻鮮有人知道,膠東的文化根脈生發于古老的萊國,生發于煙臺。
2021年的初春,由中央電視臺制作的大型綜藝節目《典籍里的中國》一經播出便震撼全國,而節目選中的首部典籍正是被稱作“政書之祖,史書之源”的《尚書》。在這部記述了上起堯帝、下至春秋的古書中,是這樣記述古萊國的:“厥貢鹽,海物惟錯。萊夷作牧,厥篚檿絲!
數千年前的人們就已經認定,位于東方半島的萊夷部落是個盛產海鹽、絲麻以及各種魚蝦海鮮的地方。這里三面濱海、土地平闊,是放牧種植、養蠶繅絲的絕佳之地,更是經濟富庶之所。
在今天的煙臺山水間,仍能尋得到萊國舊影:一片村鎮的田地瓦舍中,一方雖則坍圮卻形制規整的黃土堆是萊國歸城的遺跡。四十多年前,考古人員曾在歸城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銅器與陶器。其中最珍貴的“啟尊”“啟卣”這兩尊銅器上,鐫刻著萊國君侯追隨周昭王征討荊楚的銘文。那是萊國作為方國部落逐漸融入中原文明的史料證明,也是萊國在諸侯爭霸、分割天下的戰爭中最終消亡的一段側寫。
時至今日,古萊國的繁榮已隨著時間長河的逝去化作了原野上的萋萋荒草。歷經了兩千五百余年的風雨侵襲,歸城遺址堅固高大的城墻早已傾頹,可殘存下的百余米的夯土猶如至死不渝的戰士,依然持矛挺立,讓人望而生敬。
行吟在煙臺,萊國的氣息始終伴隨在我的左右。她就像一張反復皴染的畫卷,無論時光怎樣涂抹,都褪不去最初的底色:煙臺市政府所在的城區名為萊山區,自此沿著海岸線一路向西,會遇見蓬萊與萊州。方向一轉,掉頭往東南而去,則有萊陽在等候。
據說,萊山區是因境內有萊山而得名,萊陽則是在萊山之陽、萊水之北。但時光過去得太久了,即便是老煙臺人也分不清,煙臺大大小小的山頭,究竟哪一座才是最早的萊山;長長短短的河流,哪一條才是最初的萊水。
可是,分不清又如何?這些萊山萊水,都是屬于煙臺的古萊國的烙印。就像西藏地區的人們喜歡將不認識的花都稱作格;(幸福的花)一樣,在煙臺,一個“萊”字,就是煙臺人深藏于文化血脈深處的基因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