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電影《地雷戰》將海陽的戰爭傳奇傳遍了大江南北,那么,《霓虹燈下的哨兵》則讓“南京路上好八連”的稱號譽享全國。不過,很少有人知道,這支婦孺皆知的連隊是從萊陽走出去的。
1947年8月6日,在萊陽城西的小園村里,一支主要由萊陽籍青年組成的連隊誕生了。這支隊伍是以新兵訓練處一連為基礎,從山東軍區特務團七連抽調部分骨干建制而成,是特務團四大隊的輜重連。
那時的萊陽城,千畝梨園,樹木遮天,極有利于隊伍的隱蔽。盡管正值秋收,園中掛滿了清香撲鼻的大梨,可連隊的戰士們嚴守“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紀律,還在休息時間主動幫群眾干活,一時傳為美談。
此后,輜重連跟隨大部隊轉戰千里,參加了著名的淮海戰役,最終將萊陽人民淳厚忠誠、艱苦樸素的品格,帶到了十里洋場的大上海,贏得了國防部授予的“南京路上好八連”的光榮稱號,傳到如今。
為何萊陽能夠孕育出“好八連”這樣的隊伍?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因為英豪輩出的萊陽城,有著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
記得我小的時候,男孩子們經常哼唱“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的歌曲,那雄赳赳氣昂昂的架勢,仿佛要真的奔赴沙場,而這一首膾炙人口的《大刀進行曲》便是萊陽革命史的生動注腳。那時候,我就已經知道了煙臺萊陽“武術之鄉”的大名。
武學文化是萊陽地方特色文化中的重要元素,螳螂拳則是萊陽武學文化中的明珠,如今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學文化在清末民初達到鼎盛時期,那時萊陽武術界出現了三位英雄豪杰:王玉山、李昆山和崔壽山,合稱“萊陽三山”。
王玉山拳術高超,被稱為“螳螂王”,李昆山則是赫赫有名的“山東第一槍”,崔壽山則身懷螳螂刀絕技。他們不僅武學造詣深厚,更有鋤強扶弱的英雄豪氣。
當時的中國正是內憂外患:落后封閉的清王朝任由西方列強用炮火打開了國門,中國的百姓們飽受列強的欺辱,還被稱作“東亞病夫”。為了“強國強種”,在馮玉祥、蔡元培等人的支持下,張之江于南京創辦了中央國術館,發揚中華傳統武學。此后不久,主政山東的韓復榘遂也倡導各縣鎮創辦學校,并授意王玉山三人籌辦萊陽國術館,發揚國粹。
萊陽國術館成立后在當地招收了許多有武術功底的學員,其中絕大多數都是螳螂門的弟子。而伴隨著全國上下抗日聲浪的不斷高漲,這些精通武藝的萊陽男兒便也奔赴了抗日戰場。當時的萊陽國術館不僅是傳授拳術的學堂,更擔負著創制大刀術、抗擊日軍,并為山東抗日軍隊招募武術教練和兵員的重任。
抗戰之初,膠東地區的軍民們戰斗武器薄弱。萊陽國術館曾挑選了52名精通刀術的學員組成大刀隊,襲擊日軍陣營,以大刀殺出了血染山河的豪邁。盡管這些勇士在多次戰斗中盡數犧牲,卻大大鼓舞了膠東乃至全國人民的抗戰士氣。而這一切,促使遠在上海的作曲家麥新創作出了激昂奮進的《大刀進行曲》。
萊陽的武學文化,是這里的人們深藏筋骨里的英雄豪氣。或許正是因此,萊陽才能在浩浩的歷史洪流中,培育出許多熱血男兒,使這里成為了膠東第一縣委的誕生地。
在今天萊陽市青島農業大學海都學院內,大片水杉樹木遮掩住了高高低低的校園建筑。就在一棟教學樓身后,一排灰白的粗砂石墻面的平房顯得毫不起眼,但正門上高懸的一顆紅五角星卻又彰顯著它的與眾不同。這里,便是膠東第一縣委的舊址所在。
1925年,“五卅運動”爆發后,山東奉系軍閥張宗昌在濟南大肆捕殺共產黨員,致使中共山東地方執行委員會機關遭到破壞。為了避免黨組織遭受更大的損失,臨時地方執行委員會決定將大部分黨員派到農村,發動農民與統治階級進行斗爭。萊陽籍的共產黨員宋海艇遂遵照上級指示,回鄉開展農民運動,秘密發展共產黨員。
宋海艇的歸來可謂是中共在膠東農村撒下的第一顆革命火種,短短兩年間,他就發展了20余名共產黨員,為萊陽及周邊縣市黨組織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勢。
1927年12月,中共黨員李伯顏、孫耀臣受省委指示,回到家鄉萊陽建立黨組織。李孫二人先在萊陽保駕山村成立了膠東地區第一個農村黨支部,隨后前往群眾基礎較好的石龍溝村,在那里建立了膠東第一個縣委,也由此揭開了膠東革命斗爭的新篇章。
萊陽第一縣委建立后,黨組織很快發展到了周邊地區,大力開展反帝、反封建、反迷信、反貪官污吏、反苛捐雜稅的運動,在農村成立農民協會組織,會員發展到2000多人。1928年4月間,在膠東第一縣委的領導下,各村黨組織和農民協會籌集了槍支,成立起膠東抗糧軍。
這是黨在膠東地區的第一支武裝力量,為的是舉行暴動,抗擊軍閥張宗昌以及國民黨政府的橫征暴斂,推翻軍閥縣政府,建立萊陽蘇維埃政權。
然而,在經過數月的籌備后,主持行動計劃的萊陽第一縣委書記李伯顏被叛徒趙百原秘密殺害。而膠東抗糧軍副總指揮田益三則在發動攻城戰斗后,因未能等到增援只得撤退,最終被捕遇害。這一場暴動雖然失敗了,但膠東抗糧軍攻城劫獄的壯舉卻開創了膠東地區以革命武裝抗擊反革命勢力之先河,鼓舞了后來之人。
1932年5月,經中共山東省委同意,張靜源到萊陽繼續開展黨的工作并新建立了中共萊陽縣委員會。在他們的領導下,萊陽、海陽、牟平等各縣黨組織也得到了蓬勃發展,僅海、萊地區就有黨員900余人,成立了100多個黨支部,萊陽縣也成了膠東各縣中黨的工作最出色的縣,最終將革命的火種燃遍了整個膠東地區。抗日戰爭時期,萊陽一直是膠東抗日斗爭的重要戰場。至解放戰爭時,膠東保衛戰的最后一戰—萊陽戰役,亦是在此獲得了勝利。
在萊陽膠東第一縣委革命歷史文化展覽館里,我看到一根刻滿了密密麻麻小字的竹竿,遂想起日前參觀膠東革命紀念館時也曾見過這根竹竿,而竹竿的主人,乃是老電影《車輪滾滾》主人公的原型、萊陽西陡山村農民共產黨員唐和恩。
1948年淮海戰役打響前,上級號召組織民工支援前線,懷著一顆愛國之心的唐和恩便帶頭報名參加了支前小車運輸隊。半年多時間里,唐和恩帶領的小車隊專門給部隊運輸糧食。眾人跋山涉水,隨軍轉戰山東、河南、江蘇、安徽四省共27個縣70多個村鎮,行程四千多里,先后支援了濟南戰役、淮海戰役。
當時,唐和恩隨身攜帶了一根三尺多長的小竹竿,以備路上休息支車和夜間行走使用。在轉戰途中,他利用休息時間,把走過的城鎮鄉村地名都刻在了竹竿上,以作紀念,終于有了這件“革命的傳家寶”。
淮海戰役勝利后,唐和恩被評為特等功臣,被授予“華東支前英雄”稱號。他帶領的運輸隊也被評為“華東支前模范隊”,同時榮獲“華東支前先鋒”錦旗一面。而這根竹竿,便被淮海戰役紀念館收藏,反使得唐和恩的家鄉—煙臺的各大革命紀念館里,只能陳列竹竿的復制品了。
離開膠東第一縣委革命歷史文化展覽館后,我信步來至萊陽城中的蜆河公園,恰遇見幾位正在園中習武鍛煉的人。但見那打拳的躥跳出入、閃展騰挪,輕盈仿若飛燕,剛猛猶似虎豹。旁邊一位英武的女子揮舞著一把一米多長的大刀,正是我在戚繼光故居里看到的戚家刀!那晚風中凌凌閃動的刀鋒寒光,卻叫我心頭升騰起一股熱血來。
這熱血,或許就是萊陽大地所賜予的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