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垃圾分類”我們有話說:對垃圾分類有深入的認識完全是當時只有4歲的呂小寶的“功勞”,記不清楚是哪一天,媽媽讓呂小寶把玩具車上換下來的廢電池扔到垃圾桶,呂小寶舉著電池問:“媽媽,這個應該扔到哪個垃圾桶?”一時間媽媽愣住了,小寶接著說,“它是有害垃圾還是可回收垃圾?”此刻媽媽才恍然大悟。4歲的娃娃也許并不知道為什么要分類,但是周圍這種充滿正能量的倡導早已影響了他,而我卻熟視無睹!
后來周末去超市,小寶跑到玩具區自助選擇了一套垃圾分類的玩具。跟著小寶一起玩才知道自己想當然的很多認識是不正確的,比如衛生紙我以為是可回收,而實際上由于它易溶于水、難分解等應歸類為干垃圾;煙蒂是干垃圾,因為含有細菌和污染物且沒有回收價值;平時用來消毒的酒精竟然是有害垃圾,因為它有易燃的特點……等等
分析思考一下,也許分類并不是簡單的以垃圾自身的材質為唯一的依據,還要看處理它們的投入力、它們的可再生力和對環境的作用力……我們不禁感慨,是誰想到了這種辦法,這真是一個偉大的想法啊!
也許是熱愛機械,也許是對垃圾分類處理仍有興趣,每次看到環衛工人開著垃圾車來收集垃圾,呂小寶總是駐足觀看,甚至圍著車子轉來轉去,不管味道有多么難聞。有一次去趕集,路過小區門口的垃圾回收站,正好趕上環衛工人把收集到的垃圾倒進去處理,小寶從頭到尾完整的看完了整個過程,媽媽都被垃圾的味道熏地嘔吐了好幾次,小寶全然不顧,“我能扛得住!”不僅認真觀看還要問問環衛爺爺垃圾處理完了都去哪里了甚至還想去幫忙按那兩個紅綠按鈕。當得知垃圾被壓縮處理后拉走發電去了小寶瞬間釋然,這才心滿意足的去趕集。
垃圾分類,讓物品有了歸屬感,更是讓物品有機會完成它們最后的使命!
行動起來,節約能源創造能源,從垃圾分類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