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日的黃渤海之濱,向海圖強的力量以磅礴之勢席卷而來。
面對浩瀚藍海,煙臺以向海而生、向海而興的底氣和決心,高標準謀劃總投資70億元的煙臺經,F代漁業產業園項目,推動實施“百箱計劃”,配套建設陸地園區,構建從一!棒~卵”到一條“魚”、從一條“產業鏈”到產業“生態圈”的整個產業體系,劍指萬億級海洋經濟產業鏈。
時代潮起,波瀾壯闊。萬頃碧海之間,一座座“藍色糧倉”加速崛起,不斷釋放更加強勁的藍色動能,為現代化深遠海養殖提供“煙臺樣板”。走向深遠,F代漁業迎來革命性突破
乘坐快艇,一路劈波斬浪,挺進深藍。站在船頭遙望,黃渤海交匯處,一座座智能網箱猶如“海上城堡”般矗立在海天之間。
長島南隍城島海域,集結了首批亞洲最大量產型深海智能網箱平臺——“經海001號”“經海002號”“經海003號”“經海004號”等,它們呈“田”字形分布,分立于黃海海面。
“經!毕盗兄悄芫W箱,是一種鋼結構坐底式養殖平臺,其養殖包圍水體達7萬立方米,可實現網箱平臺的深遠海魚類養殖功能。以“經海001號”深海智能網箱平臺為例,尺寸為68米×68米×40米,養有黑鲪魚約60萬尾。
從陸地到深遠海,空間上的迭代為漁業養殖帶來了革命性突破。

“傳統的工廠化養殖,簡單地說,就是在陸地上建造養殖池,占地面積大,養殖規模難以提升,很難形成規;a。想提升規模就要產生高額成本,成了一個死循環。”煙臺經海海洋漁業有限公司養殖事業部經理呂建國介紹。
而將智能網箱應用到深遠海養殖后,一個網箱就可養殖約70萬尾經濟魚類。由于規模成倍擴大,成本組成發生變化,極大地降低了養殖成本。首批4座深水網箱于2021年12月全部投產,在養黑鲪、花鱸150萬尾。
“我們的深遠海網箱,水深達到31米,流速達到1米/秒,網箱的水2分鐘之內就可以交換一次,海水自凈能力強。”煙臺經海海洋漁業有限公司助理總經理張家瑜說,借助外海水深流大、餌料資源豐富的優勢,“經!毕盗芯W箱以人工和天然雙重餌料配以清潔水質,真正實現了深遠海智能裝備化“類野生”養殖。
智能網箱的應用,讓漁業養殖這個傳統行業實現了全鏈路全路徑智能化、標準化、工業化轉型。
“深水網箱配備了自主研發的自動投餌機、水下自動洗網機器人、各類智能傳感器、養殖大數據管理系統等智能化設備,實現了實時可檢控和全程可追溯,在深遠海養殖上實現全國引領。”經海漁業漁服事業部工程師紀翔說,在偌大的網箱平臺上,僅用4名工作人員就能完成全部的養殖工作。
以投喂為例,經海漁業裝備了國內第一艘飼料自動加注船,直接將餌料打入漏斗形餌料罐,然后通過分布在網箱四周的投喂口就能實現自動投喂。在操控臺上,工作人員操作幾下后,投喂口就開始自動投喂餌料,圍網中瞬間沸騰起來。魚兒們搖晃著尾巴,奮力搶食。
“可以說,智能化網箱的出現,開辟出一條漁業養殖的新路徑。”紀翔說。
“經!毕盗猩詈V悄芫W箱的投用,填補了我國在30米左右水深養殖水域的空白,也見證著海洋牧場建設從近海走向深遠海的“煙臺速度”:
2021年6月,“經海001號”“經海002號”于南隍城海域交付;
2021年8月,“經海003號”于南隍城海域交付;
2022年3月,“經海004號”的成功交付,標志著“百箱計劃”階段性目標達成。
越來越多的智能網箱在南隍城海域相繼投用,一座座“藍色糧倉”也在加速崛起。
“百箱”帶動“千箱萬箱”為中國深遠海養殖提供示范
2020年,煙臺啟動了亞洲最大的海洋牧場建造項目“百箱計劃”,將建造100座深遠海智能化養殖網箱平臺,解決國內近岸生態惡化、環境污染等問題,為中國深遠海養殖發揮示范帶動效應。
海洋牧場“百箱計劃”是煙臺耕海牧漁、實施經略海洋戰略的重要載體,由中集來福士與煙臺市共建的煙臺經海海洋漁業有限公司負責實施。
兩年來,乘著國家海洋戰略深入和新舊動能轉換的東風,“百箱計劃”實施正漸入佳境。未來3年深遠海養殖水體突破120萬立方米,產量達到1.2萬噸,產值超過6億元。
煙臺,走在了現代漁業發展的最前沿。
隨著第一批智能網箱的投用,煙臺經海海洋漁業已經開始通過“大魚帶小魚”的方式,輻射帶動長島地區的養殖戶加入到深遠海養殖大軍之中。項目創造了陸、海、島聯動,“大魚帶小魚”“大網帶小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新模式,有效解決了漁民轉產就業問題,成為漁業鄉村振興的典范。
據南隍城鄉南隍城村黨支部書記李盛平介紹,過去漁民養殖成品魚需要三年時間,自從實施“大網帶小網”的陸海接力養殖模式后,漁民只負責養前半程,將魚苗從一兩左右養到半斤左右,后半程則交給企業。
“漁民的收益一點兒沒減少,反倒增加了,關鍵是養殖風險也降低了!崩钍⑵秸f。
在“百箱計劃”加速推進的同時,陸上建設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在陸地產業園區,將建設種業研究院、現代化循環水育苗車間、水產品加工廠以及冷鏈物流等產業鏈配套項目,布局總部辦公、苗種繁育、高端研發、精深加工、展示交易和冷鏈物流等產業鏈條,帶動海洋高端傳感器、特種裝備、海洋大數據、海洋生物醫藥等項目在海創區配套聚集,開創煙臺“陸海島”一體化深遠海全鏈條發展新篇章。
“隨著技術路線逐漸成熟,孵化規模從20萬尾擴大到100萬尾!痹诮浐O業全自動化魚苗養殖生產車間里,基地負責人鄭龍華介紹,從一粒小小的受精卵長成10公分左右的商品苗,基地培育的花鱸魚苗實現了定向選育、全程追溯。
從一!棒~卵”到一條“魚”,從一條“產業鏈”到產業“生態圈”,經海現代漁業產業園將構建起整個海洋產業體系,打造集智慧網箱養殖、全鏈條產業園區建設、人文旅游于一體的“陸—海—島”全方位發展模式。
“未來,將以煙臺模式為示范,布局100套深遠海養殖設施,形成‘總部煙臺、輻射全國’,以海洋蛋白為核心產品,帶動全產業鏈、供應鏈、要素鏈集聚,打造裝備水平最高、綜合效益最好的現代化海洋牧場!睙熍_經海海洋漁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郭福元介紹,全部達產后,魚類年產量10萬噸,附帶大量海珍品,產值超百億元。條件成熟時,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復制推廣,打造成為全國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的“煙臺樣板”。
未來,煙臺有望通過“百箱”帶動“千箱萬箱”,觸發萬億級海洋經濟產業鏈。
轉型升級再提速 向海洋資源綜合開發邁進
船還能長“腿”?
記者在中集來福士煙臺基地鋼料加工區看到,這里正在建造一艘造型奇特、長著四條“腿”的龐大船體——“腿”收起來,可以在海上航行;“腿”伸出來,能穩穩扎進70米的深海,甚至一次可以吊裝起2200多噸的鋼鐵結構。
這就是“3060海上風電安裝船”。中集來福士戰略研發中心高級工程師陳長勇說:“建成后,將成為國內裝載能力、吊重能力、作業水深最大的海上風電安裝船。”
作為一款具有100%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海上風電安裝平臺,“3060海上風電安裝船”可滿足未來5年到10年國內風電安裝船整體安裝需求。
芝罘灣畔,“藍鯨”系列鉆井平臺、全球首座十萬噸級深水半潛式生產儲油平臺“深海一號”、世界最大5800米車道雙燃料冰級滾裝船……一座座“中國第一”“世界第一”的“國之重器”,從這里出發,駛向全球。
如今,面對全球海洋工程裝備市場進入深度調整期的市場形勢,中集來福士牢牢堅守中國海工陣地,不斷延伸產業鏈,朝著海洋資源綜合開發邁進。
當“海工制造”遇上“海洋牧場”,中集來福士將海洋工程裝備技術嫁接到漁業領域,通過高端大型裝備的加持,幫助海洋漁業走向深遠海,奏響“油轉漁”的新時代“海上牧歌”。
電從“海上”來,是中集來福士大海洋產業新圖景中一抹靈動的亮色。
“隨著海上風電正從近岸走向遠海,持續擴大‘作戰’半徑,現有近岸固定式風機無法滿足經濟性等方面要求,需要發展大功率、漂浮式風機!敝屑瘉砀J繎鹇匝邪l中心主任潘細錄介紹,經過不懈努力和無數次嘗試,中集來福士自主設計的浮式風機已在上海交通大學完成水池試驗,首臺樣機即將于今年下半年在福建風電場安裝就位。
中集來福士瞄準綠色能源領域持續發力,目前新業務茁壯成長:自主設計的面向深遠海的三款浮式風電基礎,已完成水池實驗,并與殼牌、挪威國油、中國電建等針對商業化項目開展產業化合作;承建全球最大、最先進的海上風電安裝平臺,高端風電裝備設計建造達到國際一流水平;成立了“集風新能源”海上風電運維公司,自主設計風電運維母船,建設風電運維母港,提供海上風電運維一體化整體解決方案,提前布局,搶占海上風電運維這塊有長期、持續、穩定收入的新市場。
現在,中集來福士更加注重自主研發、自主設計,成立專業團隊,正在碳捕捉、海上浮式光伏、海上新能源制氫、海上數據中心等方面展開布局。通過不斷突破核心技術,國產化率大幅提升,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從0到100%的突破。
今年5月24日,國豐集團和中集合資成立的海洋科技集團完成工商注冊,將作為煙臺市深海產業發展引領平臺,成為海洋油氣、海洋蛋白、海洋清潔能源等海洋資源開發的重要角色。
隨著海洋資源綜合開發體系的構建,海域開發、海洋產業、海洋科學連接融合,中集來福士將繪就一幅波瀾壯闊的海洋資源綜合開發藍圖——
一望無際的海上風場,一座座巨型風機隨風轉動,其間分布著整齊的浮式光伏,深水網箱星羅棋布,海上制氫平臺就地用清潔電力把海水電解成氫氣,一艘艘電動或氫燃料電池的風電運維船、活魚運輸船、CO2運輸船來回穿梭,海上充電寶、加氫站為其提供源源不斷的清潔動力……
YMG全媒體記者 苗春雷 實習生 張鐳
疾馳海洋經濟新賽道
煙臺擁有全省20%以上的海域面積,有“五關十港”等重要資源,海工裝備制造和施工水平居全國前列。煙臺出臺建設現代海洋強市的意見和港產城融合發展的意見,加快建設海洋經濟發達的標桿城市、海洋科技先進的創新城市、海洋生態環境優美的樣板城市,力爭今年全市海洋生產總值達到2200億元。
大力發展海洋牧場。我市已建設國家級海洋牧場18處,占全國的1/9,海洋牧場面積達到137萬畝。正在大力實施“百箱計劃”,加快布局深遠海大型智能養殖設施,爭創全國深遠海智能養殖示范區。
大力發展海工裝備。煙臺船舶及海工裝備基地是全球四大深水半潛式平臺建造基地之一、全國五大海洋工程裝備建造基地之一,國內交付的半潛式鉆井平臺80%在煙臺制造。中集來福士、杰瑞集團、巨濤重工、中柏京魯船業等骨干企業在國內同行業占據領先地位。今年將參與組建中國海洋科技集團北方總部,推進“夢想號”大洋鉆探船等大科學裝置研發建造,打造海工裝備自主創新集成基地。
大力發展海洋工程。去年半島南3、4號風電場建成,煙臺海工制造和施工服務占到工程量的60%。正在統籌煙臺打撈局、中集來福士、大金重工等骨干企業資源,謀劃組建中國海洋工程集團,打造海洋工程集成服務基地。
海洋交通運輸業整體提升。2021年,煙臺市完成貨物吞吐量4.23億噸,同比增長6.02%,位列全國沿海港口第8位,是國內第五大商品車物流貿易港;煙臺港40萬噸級碼頭獲批投用,成為全國第五個能夠停靠40萬噸級巨輪的港口。創新“采礦+河運+海運”模式,打造“幾內亞礦山源頭—煙臺港西港區—魏橋廠區”鋁土礦全程供應鏈物流體系,形成幾內亞至中國的海上鋁業“絲綢之路”;鋁礬土進口港、對非班輪穩居全國首位,滾裝運輸、商品車出口、化肥出口居全國前列。
YMG全媒體記者 苗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