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緣二十載回首尤感動
——我與“膠東在線”的20年
高京軼
時光總是這么猝不及防,轉眼已過二十載。
2002年年初,我有緣、有幸參與了“膠東在線”網站籌建工作,短短兩三個月時間,卻留下20年的難忘、20年的關注和20年的情誼。
緣起·共創
那一天,我走進位于文化二巷的煙臺人民廣播電臺7樓,出了電梯,左拐的走廊里,有兩間不大的屋子,就是新成立的煙臺市信息服務中心。
除了一間用作機房,另外一個屋子里,我見到了鄧臺長、孫編輯、殷工,和我一起來到這個團隊的還有勝武、明超等幾名新伙伴。
或許沒有人能想到,又或許心中已然充滿了憧憬,“膠東在線”將在這里誕生、成長、壯大、成名——打造出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中國互聯網站品牌欄目,鄧臺更是問鼎長江韜奮獎。
在2002年,幾個廣電人,從0開始辦網站,著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大家都沒有什么互聯網經驗,憑著三五臺舊電腦,在港城煙臺觸網創業。鄧臺目標很明確,互聯網是未來,新網站要成為煙臺的“網上名片”,更要打造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后的“第四媒體”。
最初,網站定位是“中國煙臺網”,以城市網上形象窗口為主,最主要的工作是本地信息電子化。
鄧臺忙著帶領大家一遍遍研討網站的欄目架構,我今天還能記得討論煙臺“城市名片”時的熱鬧場景,也還記得在里屋的隔間里,鄧臺拿著網站第一版首頁圖,指出了當中的一個錯別字,囑咐我一定要仔細再仔細。
那時候,本地網絡并不發達,信息不足,孫編輯則帶領著幾個編輯跑市府的各個部門找資料,沒有OCR等工具可用,只能回來一個字一個字地錄入電腦。
為了能讓各個欄目更加吸引人,大家也是各盡所能:明超、勝武忙著策劃,理財欄目設計時,勝武一句“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引得眾口稱贊。
殷工則整日埋頭在機房,調通網絡、架設服務器,為了能多一點帶寬,在鐵通和吉通間反復測試,每每見他,總是鎖眉沉思,足見壓力多大。
雖然辛苦,但大家很是快樂。
緣續·共進
沒趕上網站開通。2002年3月,我奔赴德國,開始留學生活。但卻以另外一種方式與膠東在線一同成長。
4月中旬,我在亞琛工業大學的圖書館,收到殷工的一封電子郵件,告訴我網站正式定名為“膠東在線”,很快就要上線了。從此,www.longlizno.com,便成為在德國了解家鄉煙臺的一個窗口。
2003年4月,膠東在線成立一周年,孫編輯聯系我,接受了煙臺電視臺的電話采訪,在遙遠的歐洲送上膠東在線一周年的生日祝福。
這一年,“網上民聲”欄目開通。我根據在德國的生活體會,提出了多項城市建設和管理的意見建議,都得到了相關部門的回復,也有一些得到了采納。我通過這樣的方式,參與著家鄉的建設,感到無比的開心。
2004年,煙臺廣播電臺、電視臺的節目紛紛上網,我可以通過膠東在線收看《煙臺新聞》了。記得有一次跟殷工開玩笑:“算時間,《煙臺新聞》應該在7點前就播完了,啥時候網上能看到啊?”殷工說:“我們在機房實時錄制,然后轉碼、上傳,再等等……”如今電視節目實時直播已不算什么,可那時候,膠東在線用著最樸素的方式,最大程度體現著網絡的“速度”。
大概2006年,膠東在線和煙臺電視臺合作,定期拋出話題,組織網友在論壇討論,作為素材,在電視臺節目中選播,相較于傳統的熱線電話、信箱,開辟了市民參與電視媒體的新途徑。我以“Chinatime”的網名參與討論,也有多次在節目中播出。
2008年,“網上民聲”開通5周年,在煙臺電視臺演播大廳錄制慶典活動。恰剛剛回國,我被鄧臺邀請,作為網民代表發言。講話的最后,我說:“‘網上民聲’如今已經成為煙臺市民和政府不可或缺的溝通渠道,也成為我們建設和諧社會的現實需求和強力保障。我們有理由相信,五年后再回首,有更多的信任、滿意和掌聲在等待我們。”的確,“網上民聲”開創了中國網上問政的先河,也打造了行業標桿。
2010年,以膠東在線“網上民聲”為原型,中國第一部研究網絡問政的理論性著作《中國式網絡問政》出版,收錄了我的一篇文章《網上民聲:構建和諧社會的有力保障》。此時,“網上民聲”已在2003年被央視《新聞聯播》頭條報道,榮獲2007年度中國互聯網站品牌欄目、2009年第19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2012年初,孫編輯給我電話,網站十周年,邀我寫點東西。十年,膠東未曾忘記我,也讓我無比感動,寫下一篇《踏踏實實做網站》,作為生日獻禮。
2016年,我回煙臺,第一次走進位于萊山區的廣電大廈,參觀了膠東在線新的辦公區、展示區和直播間。想想2002年那兩間小屋,十幾年的創業無比絢爛。
緣惜·共情
自從我2008年回國,定居北京,鄧臺來京時,經常邀我小聚,或分享網站建設成績,或討論網站發展未來,我始終能感受到鄧臺和膠東在線強烈的“人民觀”。這20年,不論是“網上民聲”,還是“網上問法”“愛心無限”,都能感受到強烈的人民情懷和媒體責任。
如今,沖浪網上,電子政務、在線咨詢、網上公益、融媒體等已潤物細無聲,但怎能想到十幾二十年前,在港城煙臺已有一群人,在埋頭實踐、造福一方。
最近一次見到鄧臺,是疫情前。2019年,鄧臺《登攀——鄧兆安40年新聞作品選集(1978—2018)》出版,贈我一套,記錄了他從一個農村業余通訊員,成長為中國新聞獎、長江韜奮獎、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獲得者的心路歷程,時值膠東在線20周年,我再次細翻《登攀》,回味和感悟膠東人的網絡情、創業情、媒體情和人民情,猶然感動。
祝福膠東,祝福膠東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