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吉革,53歲,現任萊陽市司法局城廂司法所所長。在12年的時間里,從一所一人的“光桿司令”到“全國模范司法所長”,他背后的故事是基層司法行政人真實的縮影。
基層司法所是司法行政系統服務群眾的前沿陣地,是司法行政工作的根基,肩負著社區矯正、安置幫教、人民調解、法律服務、普法宣傳、協助基層政府處理信訪案件等工作任務。
他們服務著身邊群眾,感化著社區矯正對象,他們平凡卻又不凡,他們用真抓實干、奮楫篤行,讓法治萊陽建設不是停留于紙面的高談闊論,而是一條實實在在、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探索路、創新路、惠民路。
“光桿司令”新上任,為民奔走彰顯司法溫度
萊陽市司法局城廂司法所僅有一間集體辦公室,宋吉革的辦公桌設在其中一隅。辦公桌后方是一排長約五米、高約兩米的文件柜,一個個文件夾緊挨著排列在其中,側面清楚地標注著分類和編號。這樣一面“文件墻”,展現的也僅僅是宋吉革12年基層司法工作的冰山一角。
宋吉革1991年參加工作,先后擔任過鎮街團委書記、武裝干事,2010年被調至城廂司法所,從事司法行政工作。“其實一開始挺有信心的,畢竟之前有過包村經驗,也一直是做基層工作,對法律知識、基層民情都有了解。”宋吉革沒想到的是,新崗位的挑戰要遠超出他的想象。
城廂街道位于萊陽市城區,轄29個行政村、16個社區,總人口約21.8萬人。基層司法所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社區矯正,對被判處管制、宣告緩刑、裁定假釋并在社會上服刑、暫予監外執行的社區矯正對象進行管理、教育和幫扶。
由于人口基數大、組成復雜,每年全市約有超過四分之一的社區矯正對象在城廂司法所接受社區矯正。面對如此多的社區矯正對象,壓力之大可想而知。而在任職初期,城廂司法所僅有宋吉革一名工作人員,是名副其實的“光桿司令”。而社區矯正從審前調查評估到接收報到,再到信息化錄入和建立檔案,工作量巨大、任務十分繁重,每一項都需要認真細致地完成。自接手這個重擔后,宋吉革多年來沒有休過完整的年假,加班加點成了他工作的常態。
在和社區矯正對象的定期交流中,宋吉革發現徐青(化名)態度格外消極。徐青原本在監獄服刑,后因檢查出重大疾病,轉為保外就醫。而妻子見其重病,不僅沒有工作能力,還需要進行長期治療,最終選擇了“離家出走”,留下了就讀于初中的兒子。
宋吉革隨后通過走訪了解到,徐青的兒子品學兼優,由于徐青“服刑人員”的特殊身份,許多人都認為是“罪有應得”。宋吉革尋求政策幫助,一次次地到社區、民政、勞保部門了解相關政策,與相關部門負責人溝通交流,客觀陳述徐青父子的生活狀況,并為他們準備了詳細的申請材料,幫助辦理了低保手續。而后又聯系社區和周邊企業對他進行幫扶,學習掌握了電氣焊技能。
如今,即使已經解除了社區矯正,徐青偶爾也會打電話給宋吉革,說說生活的現狀:自己的身體已經有所好轉,并通過所學手藝有了經濟來源,兒子也正常在學校就讀,學習成績很穩定……
每次接到這樣的電話,宋吉革都微微一笑,又轉身伏在案牘里,將自己更深的“扎”進基層。
法德并用以情入理,做群眾心結的“開鎖人”
城廂街道作為市政府駐地,情況錯綜復雜,矛盾多樣化。小到百姓婚姻矛盾、鄰里糾紛等家長里短,大到拆遷安置等重點項目建設現場,總能看到宋吉革的身影。
2010年接手司法所工作后,宋吉革發現基層矛盾糾紛復雜程度遠超想象,要想做好人民調解工作,必須要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本領。為此,他白天忙工作,晚上苦學各種法律法規,搜集全國各地民事調解成功案例逐一研究,學深悟透,為做好人民調解工作做足“功課”,還把學習的時事政策和法律法規,充分運用到調解中,很快就成了各種矛盾糾紛調處化解的行家里手。
多年來,宋吉革同志都把調處糾紛、化解矛盾,當作聯系群眾、服務社會的窗口,把調解效能作為評判自己工作的重要指標。他親自參與調處矛盾糾紛300余件,調解成功率、協議履約率均達98%以上,且從未出現有責投訴的情況。“群眾心里沒有了心結,才能有獲得感和幸福感,我就是要做打開群眾心結的‘開鎖人’”已成為宋吉革同志的工作座右銘。
司法人的“平凡之路”,用熱愛和責任且歌且行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打響了一場關乎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防控戰役。宋吉革第一時間帶頭與全所干部職工組成“抗疫志愿服務隊”,下沉到社區網格,為疫情防控貢獻司法行政力量。
疫情之下,宋吉革帶領全所工作人員對管轄范圍內的一百多名社區矯正對象開展了多項防疫暢通渠道,微信、釘釘群積極轉發防疫視頻、實行每日上報核酸檢測情況、每日電話抽查地址定位等多種制度、全面了解疫情期間不能當面報到的人員居家情況……一趟趟地奔走酸麻了雙腿,一遍遍的詢問嘶啞了聲音,但宋吉革始終微笑著面對群眾。
今年3月初,萊陽市某小區出現一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小區實行臨時靜態管理。宋吉革除了帶領全所配合社區進行核酸檢測采樣,還引導社區居民增強防疫法治觀念,為居民詳細講解臨時靜態管理要求,每天在居民微信群,適時推送“故意傳播新型冠狀病毒如何處罰”“在疫情防控期間詐騙、聚眾哄搶要承擔什么法律責任”等知識,用實際行動踐行了司法行政人的擔當和使命。
不僅是疫情期間的普法宣傳員,12年來,每個與群眾面對面的機會,都會變成宋吉革的“普法課堂”。
普法,在宋吉革看來意義深遠,他常說,只有增強群眾法治觀念,讓他們知法守法,養成依法辦事、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習慣,社會才能更安定、和諧。
為讓法律得到更好的宣傳、更廣的普及,宋吉革深入轄區內的社區、企業和農村對國家政策和法律知識進行宣講。他的宣講從不照本宣科,而是從自己經歷的真實案例出發,以案釋法,通過通俗易懂、貼近生活的方式傳遞給聽眾,這種由生活到法律的講解方式,深受群眾的歡迎,基層群眾的法治意識得到普遍提高。
宋吉革還從城廂街道的實際出發,與干部聯戶活動相結合,以楓橋經驗和“人民調解大講堂”為指引,深入基層,重點排查因舊城改造,拆遷安置、補償等一系列可能引發群體性上訪事件的因素,對可能存在的問題做到早發現,早解決,將一些可能誘發群體性上訪事件的傾向性、苗頭性問題,全部化解在萌芽狀態,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街道,矛盾糾紛不上交”。
在平凡的工作中堅守初心,用熱愛和責任在基層司法之路上且歌且行。宋吉革從事司法行政工作12年以來,長期扎根基層司法行政一線,勤勉履職,默默耕耘,在平凡崗位上書寫人生華章,為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和公平正義的法治環境貢獻著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