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退役軍人 | 一個戰場,一名老兵,一戰成名!
有這樣一群人,身穿軍裝,他們沖在保家衛國的第一線;戎裝褪去,他們勇立潮頭再立新功,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退役軍人。
本期人物——楊俊勝

“2006年來到戰場泊村,2011年申請許世友膠東紀念館,2020年建設戰場泊紅色教育基地......”17年來,關于戰場泊村的一切,海陽市郭城鎮戰場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主任、退役軍人楊俊勝如數家珍。
戰場泊村,位于山東煙臺林寺山西麓,曾是膠東最高行政、軍事領導機關駐扎地。抗日戰爭時期,許世友將軍坐鎮戰場泊,率領膠東子弟留下了聽黨指揮、奮勇殺敵的革命事跡,書寫了軍民同住、黨群同心的深情佳話。

2007年,退役軍人楊俊勝當選戰場泊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軍人經歷賦予了他濃厚的家國情懷,正是他獨具慧眼,洞察到了戰場泊村獨特的紅色基因,向政府申請在戰場泊村建立許世友在膠東紀念館,恢復膠東軍區司令部舊址,自此開啟了戰場泊村的紅色旅游發展之路。


“現在我一般每天早晨五點多起床,然后立馬上山,看看山上這一千四五百畝土地上種的果樹和農作物,是否需要打藥和喂化肥,還有這一天勞動力的安排。”楊俊勝告訴記者。
楊俊勝口中的一千五百畝土地,是戰場泊村黨支部2016年領辦合作社的采摘園項目,種植了貝貝南瓜、大櫻桃、桃子等果蔬品種供游客采摘。通過許世友在膠東紀念館客流量的帶動,以農業資源為依托,以旅游發展為前景的思路下,逐步打造成為賞花品果、采摘游樂、生態示范、休閑娛樂等要素融為一體的生態農業觀光園,實現“旅游+農業”的融合發展。

但楊俊勝并未止步于此,他利用村里的50畝金銀花地,開展中藥加工和科研合作,與中醫院大學等相關高校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同時增加當地其他中藥材植物的種植,如藏紅花、文冠果等,繼續豐富種植園內經濟作物種類,打造集種植、采摘、研學、加工制造于一體的種植基地。
“煙臺市三星級村莊”、“煙臺市紅色文化教育基地”、“海陽市基層滿意黨組織”“山東省干事創業好班子”、“海陽市先鋒先進黨組織”、“全省首批景區化村莊榮譽稱號”、“山東省紅色文化特色培育村”……楊俊勝致力打造的“戰場泊”品牌,通過綠色名特優農產品帶動農民增收致富,他鼓勵農民借發展鄉村旅游機會,將當地農副土特產品、手工藝品就地就近銷售,裝進游客汽車的后備箱。并推動線上旅行商、電商與村莊合作,開展在線宣傳推廣、特產銷售、旅游線路營銷,2023年集體年收入預計可達一百五十萬元。

踏著改革的春風,楊俊勝讓戰場泊村這個“老戰場”一改舊貌展新顏。“戰場泊村越來越富強、和諧、美麗,村民生活越來越有奔頭,就是我最快樂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