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膠東在線6月27日訊(記者 王向榮 通訊員 張志強 潘正光)“100萬轉到牟平區財政局賬戶的那一刻,我感到很高興,回來后就在我的心愿石上貼上‘已完成’三個字!睙熍_退役老兵林先軍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退休軍醫,10年積累100萬元,捐贈給家鄉牟平區姜格莊街道初級中學。
向前,為了夢想不懈努力
作為一名軍隊培養出來的醫學領域專家,除了為患者解除病痛,林先軍一直希望用某種方式回報家鄉。退休后,這種想法愈發強烈。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從2012年起,他將目光投向家鄉教育事業,萌生并堅定了捐資助學的想法,開始籌集資金。趁身體還行,他要發揮余熱,積累資金幫助家鄉發展教育事業。
林先軍是急性子,想到了就立馬行動。他先后接受解放軍第88醫院、泰安市口腔醫院、泰山口腔醫院返聘,積累返聘收入以助學。被解放軍第88醫院返聘每月有2000多元收入,被地方醫院返聘,收入會相對高一些。為了籌集更多助學資金,他最終選擇返聘到泰山口腔醫院并組建擂鼓石門診部,擔任負責人。
捐資助學這件事,他一直十分認真在做,為此還專門開設了一個銀行賬戶,把返聘的收入全部存入其中。家里人看到他如此執著地堅持,無論是愛人、女兒還是女婿,都選擇支持。社會上對他的做法卻存在質疑的聲音,甚至有人直接說他“傻”。為了表明自己的心意,也為了請社會監督,2019年4月,林先軍找工匠刻石銘志。石刻主題為“我的夢想”,銘文寫道:退休后經數年努力,發揮余熱,收益捐資助學總額百萬元以上。第一筆一百萬元:捐助父母出生地,煙臺市姜格莊鎮中學(原牟平八中駐地)。第二筆十萬元;第三筆二十萬元,署名“向前”。向前是林先軍的微信名,人如其名,他要在捐資助學這件事上一直向前。之所以定下第一筆捐助100萬元的目標,是因為他覺得10萬元太少,100萬元可以幫助學校干成不少事。
這塊心愿石就放在泰山口腔醫院擂鼓石門診部,記者發現第一筆捐助的后面貼上了“已完成”三個字。林先軍說,那是6月5日把錢轉賬完后他貼上的。
“當時石刻擺上后,女兒還說我既然說出來了就一定要做到啊,如今第一筆捐款順利完成,第二筆10萬元也已經攢夠了,我會繼續攢第三筆20萬元,目前來看我的身體還不錯,實現這三個目標沒問題!绷窒溶妶远ǖ卣f。
林先軍出生在煙臺市芝罘區,父母都是牟平區原姜格莊公社人。1960年底,因干部家屬返鄉,他隨母親回到原姜格莊公社大嵐東村,輾轉就讀于大嵐東小學、云溪小學、港崖完小、姜格莊中學,在那里度過了整個學生時代。1972年高中畢業后,來到煙臺市幸福修造廠成為一名學徒工,當年底,尚未出徒的他就報名參了軍。
煙臺大海邊有四五歲的林先軍拿著木板學游泳的身影,云溪村的兩座大沙堆有他滑沙的樂趣。家鄉這片土地滋養了他,家鄉樸實的人們幫助了他們一家人,感恩的種子從學生時代起就已種下,在部隊里不斷萌芽。

執著,跨越山海千里回報家鄉
部隊是座大融爐,更是一所大學校,林先軍常說,“部隊這所大學校培養了我,沒有黨組織的關懷、軍隊的培養,就沒有我的今天,也不可能有現在的學術成就!
1972年12月應征入伍后,林先軍成為淄博兵站警通連的一名戰士。一年后,服從組織安排擔任連隊飼養員去喂豬。養豬條件非常艱苦,又臟又累,為清掃豬圈,大冬天他赤腳走進豬圈打掃,腳上裂開了大口子,還往外滲血,他就用針線把傷口縫合起來,防止傷口再次開裂感染。
因為表現突出,他在同年入伍戰士中第一個入黨。至今他還清楚記得自己入黨時的情景,那是1974年7月14日,他面向黨旗鄭重宣誓,心中充滿驕傲。同年入伍的戰士雖然有的當了班長、副班長,但林先軍并不羨慕他們,在他的心里,黨員是比任何職務都更加崇高的政治榮譽。入黨的消息傳到家里,父親馬上給他寫信,勉勵他更加努力為黨工作?吹礁赣H的來信,林先軍感受到一名老共產黨員對自己的殷切期望,也更加堅定了從軍報國的遠大志向。
1974年7月,組織推薦林先軍到濟南軍區軍醫學校護理專業學習,1976年9月,組織又推薦他到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口腔醫學系學習,從此與口腔醫學結緣并以總評優秀、全系第三的優異成績畢業。
進入新的領域,林先軍迎難而上,不斷攀登新的“醫學珠峰”,在口腔醫學領域不斷創新進步,取得一系列學術成果并獲獎。他先后榮膺濟南軍區“雙百工程”先進個人、濟南軍區專業技術拔尖人才、軍區級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等榮譽,3次榮立三等功,2次被評為師以上優秀共產黨員,16次受嘉獎。1985年,施行山東首例涉癌切除修復清掃手術并獲得成功;1997年,因“下頜骨支架連接髂骨即時修復下頜骨大型缺損”技術獲得山東省醫學科技進步二等獎……一本本證書記錄著他的汗水和收獲。
經過數年努力,在組織的精心培養下,林先軍成長為全國全軍知名口腔醫學、口腔頜面外科專家,受聘為泰山醫學院、濟寧醫學院教授,濟南軍區總醫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聯合培養點博士后導師,先后獲得全軍和山東省科技進步獎10余項。
林先軍深知,從一個農村孩子、養豬種菜的普通戰士,到口腔醫學專家、退休干部,自己的一切都來自于黨和軍隊的教育培養,都是黨和國家給的,也更加堅定了他把為部隊官兵服務、為人民群眾造福作為自己終生奮斗的目標。只要身體條件允許,他要繼續工作下去。
所愛隔山海,山海皆可平。如今,捐資助學的百萬善款跨越千里,從泰山腳下來到濱海煙臺,定向捐助姜格莊初級中學的相關建設,主要用于學校建設、人才培養、教師教具、學生食堂、道路修建等方面。第二、第三筆捐款,他也有意把有限的資金用于家鄉的教育事業。

本色,初心不改使命不怠
100萬元,對于一個家庭來說不是小數目,靠工資收入積攢實屬不易。為籌集善款,林先軍一直堅持全天候工作,每周工作7天。
在門診部護士長李愛民眼中,林先軍是一個十分樸素的人,他對自身吃穿的要求極低,對同事十分關愛。
在門診部主任秦秋風眼里,林先軍是一個十分熱心的人,門診部哪里需要修補,他經常說“我來”。
在愛人鄭光峰眼里,林先軍是一個閑不住的人,干了一輩子,不干就浪費了一身的技術。
作為一名軍齡39年、黨齡49年的老兵,林先軍認為,作為一名黨員,要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工作學習生活中,時時處處都要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愛黨、愛國、愛人民,發揚人民軍隊優良傳統,萬分珍惜自己的政治榮譽。他希望通過捐款,起到模范帶頭作用,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引導全社會尊崇軍人、尊重退役軍人。
受牟平相關方面極力邀請,林先軍與愛人鄭光峰回到故鄉,6月20日參加捐資助學儀式后,當日返回泰安市。全程未向市軍休所、相關媒體透露任何信息。
此次回家,看到家鄉天翻地覆的變化,看到學校教學條件的提升,林先軍感到非常欣慰,也為家鄉感到驕傲。雖已在外工作多年并定居泰安市,他仍時刻牽掛家鄉,退休時,堅決要求回到煙臺。對于市軍休所堅持制度化網上黨組織生活、常態化走訪慰問、個性化服務保障、年度健康體檢、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等服務保障工作表示非常滿意。
煙臺媒體記者聞訊趕到泰安對他進行采訪,面對鮮花和贊美,林先軍當作是對自己的鞭策激勵,他說:“這是一名黨員、一名退役軍人應該做的事,只要我還能繼續為黨工作,我就會一直努力堅持下去,用實際行動回報黨的教育培養!
簡介:林先軍,1953年11月出生,煙臺市芝罘區人,1972年12月入伍,1974年7月入黨,2012年3月退休,原解放軍第88醫院五官科主任、主任醫師,技術四級、文職二級,2015年移交至煙臺軍休所,F返聘于泰山口腔醫院,泰山口腔醫院擂鼓石門診部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