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膠東在線10月24日訊(記者 賈楚航 劉雯 通訊員 王凱 王堃)10月24日,煙臺黃渤海新區舉行“向群眾匯報 讓群眾滿意”主題系列第三場新聞發布會。本場發布會聚焦“居住環境”,重點介紹了全區在改善居住環境方面的工作情況,并公布了相應的亮點案例和最新進展。
居住環境直接關乎居民生活感受,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福祉。今年以來,煙臺黃渤海新區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縱深推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改善城區、鎮街、村居人居環境,有效提升了“全域顏值”,使“居住環境”成為新區的一張靚麗名片。
在城市環境改善方面,煙臺黃渤海新區聚焦城市管理中的難點、堵點問題,開展了“全員上一線”“一把掃帚掃到底”等專項活動,圍繞“凈化、序化、美化、綠化”等4個方面,形成責任清單,建立“不留死角、摸排見底、快速處置、逐一銷號”的管理體系,穩步提升保潔質量,使得城市環境更加整潔、有序,街道更加美觀、規范。
為滿足市民群眾休閑娛樂、觀光打卡需求,煙臺黃渤海新區還沿河海一線,打造夾河-海濱沿線特色景觀帶,形成“綠色濃蔭一條線,彩花綻放十里香”景觀格局。選取白銀河周邊打造8000余平方米蠟梅長廊景觀,在海螺廣場附近打造1萬余平米郁金香花園,在110碼頭南側打造2萬余平米粉黛亂子草花海,獨具特色的花海景觀成為群眾家門口的靚麗風景。
在改善城市居住環境的過程中,煙臺黃渤海新區堅持以民為本,把民意與民生作為大前提,以“規范執法+柔性服務”為抓手,試點推廣便民攤點群,為流動攤販“筑巢安家”。“我們按照‘不影響市容環境、不影響道路交通、不影響市民生活’的原則,設置了澎湖灣小區、天馬棧橋、天頤酈城小區、彩云城等四處便民攤點群試點,容納約300處攤位。”煙臺黃渤海新區綜合行政執法局副局長邢英琴介紹。
社區是城市的細胞。要改善城市居住環境,社區是一個重要的著力點。煙臺黃渤海新區聚力改善社區基礎設施,取得一系列成效。以古現街道為例,當地開展車位改造工程,已完成640個車位的新增及配套道路的建設、車位周邊草坪綠化約1800平。新建電動車充電棚14個,新增充電樁300個,滿足群眾非機動車停車、充電需求。
“此外,我們還在線上推進‘智慧物管平臺’試點建設,將轄區34個小區、27家物業服務企業全部納入平臺管理,實現物業服務等信息公開自動化,進一步方便社區居民。”古現街道黨委宣傳委員、統戰委員林志泉說。
統籌城鄉,是煙臺黃渤海新區推進居住環境改善工作中的一個顯著特點。“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是農民群眾的深切期盼,全區始終堅持把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作為提升群眾滿意度的重要抓手,聚力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煙臺黃渤海新區海洋經濟發展局副局長孫允寶表示。
在具體工作中,煙臺黃渤海新區一方面大力推行“網格化+公共保潔”工作模式,支部引領構建起以保潔員和公益崗為點、巷道為線、黨小組為格、村居為網的層級遞進農村人居環境網格化管理新模式,確保“點、線、格、網”整治力量全覆蓋;另一方面匯聚社會各方力量,助力鄉村振興,44個結對幫扶部門、88家企業按照結對幫扶機制要求,立足各村人居環境整治急需解決問題,精準施策幫扶涉農村居;同時持續推進鄉村文明建設,將村容村貌納入村規民約,并抓好示范創建。
目前,全區“一類村”42個,占比達到55%,“美麗庭院”建成率達到45%以上,創建“標桿村”5個;完成48個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其中18個村建設污水收集池、17個村建設污水處理設施、13個村污水納入城鎮污水管網,預計年底將完成全區79個村的治理工程,累計治理率達到100%;建成接夼梁家莊鄰里共享中心,鄉村會客廳、鄉村驛站完工,潮水鎮首條市政道路玉蘭路通車,農村基礎設施和居住環境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