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在線11月13日訊(記者 趙竹建 王大鵬)煙臺市牟平區人民法院始終堅持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通過整合多方資源力量,因地制宜地打造了“握手煙和·和安睦平”訴源治理品牌,創新發展了“一站兩中心”的多元解紛模式。這一模式的推行,不僅優化了訴訟服務,提高了審執質效,更為轄區群眾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優質的司法服務。
設立訴源治理工作站 不斷向前延伸“調”的觸角
“一站”,即依托基層法庭,設立訴源治理工作站。這一舉措將“抓前端、治未病”的理念落到實處,不斷向前延伸“調”的觸角。為了更好地服務群眾和基層社會治理,牟平區法院首創了“一村一法務助理”制度,并全面推進“無訟村莊”建設。目前,500余名村級法務助理活躍在村居一線,覆蓋了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所有區域。這些法務助理在協助送達、信訪化解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有事找法務助理”已經成為解決糾紛的新常態。

龍泉鎮六甲村支部委員王洪杰作為本村的法務助理,經常協助村民進行各種矛盾糾紛調解。“作為村干部,對本村情況都非常熟悉。當村民遇到糾紛,由我們村級法務助理出面幫忙解決,做好中間的協調工作,村民可能更容易接受矛盾化解方案。”
王洪杰說,前陣子協調了一起叔侄承包土地糾紛,侄子小李將自己承包的土地交給老李耕種,但老李在未經過小李及其家庭戶內其他承包人同意的情況下,擅自將土地上三百棵果樹砍毀出售給了他人,雙方對賠償事宜爭議不休。曾經關系融洽的一家人反目成仇。
村委會了解這件事后,協調了鎮街干部、法官,組成調解小組,一起對案件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溝通和探討,聯手對二人之間的矛盾糾紛進行協調化解。綜合考慮被告貧困的家庭經濟情況及雙方的心理預期,調解小組考慮了多種方案,最終選擇了一種替代補償方式化解了糾紛,最大程度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依托訴調對接中心 打造“一站式”解紛平臺
“前端中心”,即依托訴調對接中心,打造“一站式”解紛平臺。牟平區法院以“小案事不小、小案不小辦”為抓手,通過引進煙臺仲裁委員會商事調解中心駐院調解,實現了“調、仲、訴”一體推進,矛盾糾紛得以低成本聯調共治、多元解紛。同時,該院完善了訴調對接機制,配強配齊了速裁團隊力量,對于調解成功的案件,即時提供司法確認;對于調解不成的案件,及時立案導入訴中,推動糾紛快速處結。這一舉措使得速裁案件的平均辦案天數大幅壓縮。

“末端中心”,即建設集釋法答疑、上訴訪談等功能于一體的握手煙和服務中心。牟平區法院堅持將實質解紛作為司法審判的終極目標,以“如我在訴”的為民情懷在強化服判息訴上下功夫。該院推行了閉環式解紛模式和一體化聯動機制,通過初信初訪首接、判后訪談、集中答疑等機制的建立,以及與信訪、高校等部門的協作,合力推動案結事了人和。這一機制的運行取得了顯著成效,截至目前,該院審限內結案率高達95.46%,平均辦案天數為40.26天,保持全市法院前三。
有效融合多元解紛資源 建立優質調解員隊伍
值得一提的是,煙臺市牟平區人民法院有效融合多元解紛資源,引入煙臺仲裁委、保險行業協會,拓寬訴調對接渠道的同時,不斷優化壯大調解隊伍,吸納擅長物業、金融、勞動爭議等多發類案的人民調解員駐院調解。完善“訴前調解+速裁”機制,組建了兩個“1名速裁法官+1名法官助理+3名書記員+3名調解員”的速裁團隊,以非訴訟方式解決糾紛。

調解員劉傳武作為住建部門退休人員,發揮自己對住建領域較為了解的優勢,一直在牟平法院調解員隊伍中繼續發光發熱。他對記者講解了其曾經成功調解的一起欠付物業費的糾紛案件。
據劉傳武介紹,在牟平某小區,一位業主以“家庭經濟困難”為由,連續五年未支付物業費用,物業公司多次催繳未果,遂訴至法院。調解小組調查發現,被告家庭確實困難,其公婆存在身體和智力的缺陷,孩子剛上小學,被告全職在家照顧三人,一家人的開銷全都壓在收入微薄的丈夫身上。
在法官的指導下,調解員從幫扶困難家庭的社會責任以及化解糾紛的效果等角度出發,將雙方當事人帶到調解室,經過反復協商調解方案,雙方達成調解協議。基于被告的困難情況,物業公司同意被告家的物業費用減半收取,且之后的物業費也做適度減免。被告十分感激,當場付清欠付的物業費,雙方最終握手言和。
通過整合相關解紛平臺和力量,不斷織密矛盾糾紛化解體系,煙臺市牟平區人民法院把更多矛盾糾紛預防在源頭、消滅在前端,調解成功率達到了25%以上,切實讓訴源治理成果與人民群眾共享,用心用情走出了牟平特色“楓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