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膠東在線1月25日訊(記者 鄔勇 攝影 李剛)2023年開始,市政府啟動縣域“母親河”全流域治理三年攻堅行動,各區市選擇境內最長河流,或對本區市防洪、生態等影響最重要的河流作為縣域“母親河”,通過三年攻堅,將縣域“母親河”建設成為具有地方特色、區域韻味、鄉愁情懷的流域性生態廊道,為美麗煙臺建設提供強有力支撐。1月25日,煙臺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立足新起點 開創新局面”主題系列第六場新聞發布會,煙臺市河長制服務中心副主任劉延俊在答記者問環節介紹了縣域“母親河”全流域治理相關情況。

要全域謀劃,系統治理
“母親河”治理模式要由“謀一域”“謀一行業”的單一性、片面性轉向“謀全局”“謀整體”的多元性、全面性,既要“治標”,也要“治本”,系統規劃、整體施策,強化部門之間、沿河區市間協調配合,提高流域高質量發展水平。
“一河一策”制定實施方案,統籌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統籌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整體推進。
打破行政區域界線,堅持全流域謀劃,區域服從流域、局部服從全局,處理好河流治理與生態保護以及產業發展的關系,實現人水和諧。
要因“河”制宜,分類施策
首先,不同河流要分標準實施。流域面積200平方公里以上河道流域面積大、防洪要求高,應側重防洪治理,重點實施筑堤扶堤、護岸、防汛路建設等;流域面積200平方公里以下河道、農村河道流域面積小,防洪任務相對輕,要重點實施生態保護和修復,實施清淤疏浚,采取生態護坡,減少河岸硬化,修復水生態環境;城市河道(河段)要為城市居民提供休閑空間,要重視水生態、水文化打造,建設綠色生態廊道。
其次,中小河流從源頭到入海口,水情、民情各不相同,要有所側重,分類實施。上游河道溪流,除重點山洪溝以外,主要開展水土保持清潔小流域建設、水美鄉村建設,將水源攔蓄于植被中;中下游,實施河道梯極開發攔蓄,建設閘壩、水庫,將水源攔蓄于河道水庫內,并保持行洪通暢,確保安全。
要亮點突出,積累經驗
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對標區域和流域高質量發展需求,以保障防洪安全為基,以人民群眾期盼為本,以水生態優美為魂,打造成為“安瀾之河、生態之河、幸福之河、文化之河、產業之河、智慧之河”六河相融的復合型河道。
2023年已率先啟動王河、界河、黃水河3條縣域“母親河”治理工程,累計完成治理河長47.6公里;2024年繼續推進實施王河等11項縣域“母親河”建設,年度治河長110公里,打造流域治理新典范,形成可復制推廣的經驗,全面助力我市國家市級水網先導區和山東省市級現代水網示范區“兩區”創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