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通過與大戶莊園全國共享農民田間學校培育的眾多高素質農民學員的接觸與交流,深深地被他們的創新發展所感動。農民學員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施展才華,走在前,挑大梁,日益成為鄉村振興的主力軍和領頭雁。他們的奮斗歷程,展現了截然不同的創業艱辛;他們的無私奉獻,鍛造了別具一格的三農情懷;他們的持續學習,孕育了各有千秋的成長軌跡;他們的豐富經驗,積累了卓爾不群的發展模式;他們的開拓創新,成就了日新月異的人生畫卷。
文武王作斌 出彩仙人橋---記龍口市北馬鎮仙人橋村第一書記王作斌
仙人橋,是龍口市北馬鎮的一個風景秀麗的小山村,全村139戶,332人。2019年9月,村里的黨員干部迎來了駐村的第一書記--王作斌。從那時起,王作斌也開始了自己出彩的人生。
空降:仙人橋來了一位“文武雙全”的第一書記
退伍傷殘軍人王作斌,是龍口市北馬鎮的一名機關干部,工作的需要,讓他與仙人橋村結下了不解之緣。
神奇的傳說,殘酷的現實,讓村莊治理多了一道難題。
“仙人橋”村,與傳說的八仙之一呂洞賓有源。有一天,八仙們在蓬萊仙島避暑聚會。呂洞賓騰云駕霧經過狗兒山北麓時,被眼前的飛天瀑布、如鏡清潭、曲回河水、拂風楊柳的美景所吸引。突然有只金毛犬向他猛撲而來,他大喝一聲一腳震石,單手一指,將那金毛犬定于南山之巔。震腳的巨石之上,留下清晰大腳印,因巨大青石盤臥如龍似橋,后世將山下的村莊定名為“仙人橋”。而今,巨石、腳印、瀑布、流水、古柳依然成為人們心中向往的地方。
2018年前后,仙人橋村領導班子軟弱渙散,村子的發展與蒸蒸日上的改革大環境格格不入。農田因無水可澆,種植的花生葉子被烤干,地瓜也不愿長,甚至有的糧田已經撂荒長草。村容村貌更是臟亂不堪,荊棘雜草叢生,本來寬敞的街道,由于亂堆亂放,致使三輪車都無法通行;上山之路崎嶇,常有翻車險事發生。村委的廣播喇叭已年久失修,村里要落實新農合政策,只得由村會計借用他人的小喇叭沿街吆喝;辦公室的三把椅子,一把只有三條腿,一把無靠背,較好的一把也用鐵絲綁著,一坐就吱嘠亂響;特別是群眾上訪事件也常發生。原來人們心中向往的仙人橋,現在卻成了貧窮落后的“老大難”。如何徹底改變仙人橋的落后面貌,成為鎮黨委政府的一大難題。
群眾的期盼,黨委的決策,讓他成為空降的第一書記
面對著眼前的亂象,仙人橋的村民急了,一次又一次到當地政府、去煙臺、去濟南上訪;黨員急了,紛紛要求鎮黨委調整領導班子;包村干部急了,總是為任務完不成、問題解決不了而發愁;北馬鎮黨委政府的主要領導更急了,對于如何解決仙人橋村的亂象、配強村里的領導班子,由誰來挑大梁出任支部書記,難以決斷。
鎮黨委派出了工作組,深入群眾調研,著力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考察了全村黨員干部隊伍的人員構成,力求找到能夠擔當重任的能人,卻沒有答案。現實讓鎮黨委的主要領導調整了工作思路,決定從機關干部中選派第一書記到仙人橋村任職。
經過深思熟慮的精心挑選,機關干部王作斌走進了主要領導的視線。
王作斌,和他的名字一樣,能文能武。論經驗,在部隊的磨煉,讓他擁有了軍人的辦事風格;講能力,曾任其他村黨支部書記的鍛煉,提升了他駕馭農村工作的能力,在機關的工作學習,提高了其政策和理論水平;看擔當,他敢說敢干,想干事,能干成事,始終將“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總要求,作為工作的左右銘,是一名德才兼備的最佳人選。經過鎮黨委主要領導談心談話,王作斌接受了組織的任命,空降到仙人橋擔任了第一書記。
扎根:在一心為公的實踐中成長為村民的主心骨
鎮黨委的任命,“一紙公文”就能解決問題,而要得到群眾的信任,順利地開展工作,卻是一件難事,在仙人橋,更是難上加難。
一心正氣為公,兩袖清風為民,開啟第一書記靚麗新篇
2019年9月19日,王作斌到任的第一天,在黨員大會上,二十多名黨員,紛紛向他反映問題,他邊與大家交流邊記錄,足足記了一大本子。王作斌還通過多種形式,充分了解了仙人橋的風土人情;分析了村子走向混亂落后的主要原因;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金鑰匙,即“一心正氣為公”贏得黨心民心,凝聚團結奮進的集體力量。于是,他公開的向黨員承諾:一定會站在公正的立場上,解決大家反映的問題;這讓全體黨員吃下了“定心丸”。
王作斌接著召開了村民代表會議,組織選舉了村經濟合作委員會。選舉前,村民代表反映問題的火藥味十足。王作斌同樣對村民代表提出的問題,進行了逐一答復,對不能立即答復的問題,也制定了時間表;大家看到了第一書記的擔當與希望,紛紛放棄了個人恩怨,順利選出了村經濟合作委員會成員。
王作斌主持召開的第三次會議是黨員和村民代表會,表決通過了兩個入黨積極分子人選。王作斌召開支部委員會,通過決議:所有村民,只要愿意為村子的發展作出貢獻,符合入黨條件且能在村工作的人,都可以寫入黨申請書,按照組織程序發展成為中共黨員。
這三個會議下來,黨員的氣順了,村民的怨消了,全村呈現出了穩定發展的大好局面。
王作斌說:要當好第一書記,就要踐行黨的宗旨觀念,做到兩袖清風,把群眾需要辦的事辦好。從來仙人橋報到的第二天起,他就結合全市開展的大環境集中整治行動,組織黨員開展主題黨日活動,帶領全體黨員干部集中整治村內環境,解決了村民多年來關注的“臟亂差”問題。他說:當過兵的人,不能丟人,要干就要爭第一。在他的帶領下,兩委成員走進每家每戶,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鏟除清理了街頭巷尾的私搭亂建,拓展硬化了村里的街巷,實施了亮化工程,修建了先進文化思想景觀墻;打造了文化廣場和休閑健身廣場;建設了三處停車場;拓寬綠化了村外的機耕路。在大環境集中整治評比中,仙人橋獲評全鎮第一名,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表彰。
在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王作斌走訪五保戶,發現他們家里缺少干凈的炕上用品,他立即到城里,買了被、褥等七套炕上用品,由村婦女主任帶領人員幫助他們收拾了衛生,換上了嶄新的鋪蓋;這一舉動既轟動了全村,也讓這些弱勢成員十分感激。王作斌又為五保戶、低保戶安排了力所能及的工作,清理村內街道衛生、看護自來水、純凈水設備等,不僅增加了他們的收入,也讓他們充分體現自己的價值,對生活充滿希望和信心。
這一件件只講奉獻,不求索取的踏實工作,廣大群眾看在眼里,服在心里,一致贊嘆到:王書記不擺花架子,不領村里的工資,是實實在在為咱老百姓辦實事的。
汲取群眾力量,奉獻自身能量,厚植仙人橋騰飛的優勢
王作斌在調查中發現,有人承包叫行地的承包費和電費,已拖欠二十多年,有人占據村里的公共場地房屋,多年來也不交一分錢;也人將集體土地和廠房變相據為己有,正是這些極不公平的霸道行為,引起了群眾的極大憤慨。面對這塊硬骨頭,第一書記的職責和軍人的本性讓王作斌果斷決策,汲取群眾的力量,克服重重困難,集中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清繳欠款。王作斌帶領村兩委向廣大干部群眾宣講法律法規,及時作好群眾的思想政治工作,得到了大多數村民的理解和支持。
收繳工作,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工作難度大的時候,王作斌的身體更是吃不消,他身體右側受傷的肋骨下面時常隱隱作痛。可是,軍人“沖鋒在前,不當逃兵”的信念支撐著他挨家挨戶做工作,一次不行,兩次或三次,有時候走出群眾家門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已經疼得渾身冒汗。
豐富的農村工作經驗,讓王作斌認識到:清繳工作的重點在于那些欠款數量大、態度強硬的大戶。一農戶,欠承包費近5萬元,她在村委會指著王作斌的鼻子說:你是哪個蔥,哪根蒜,你上俺村兒來,吆五喝六兒的,你真能把村里問題解決完了,我才會交!王作斌不緊不慢地說:大姨啊,上級派我上這兒來了,我就是解決事兒的,你放心,你這個錢一定要交。
王作斌想盡辦法終于做好了工作,她的兒子代交了欠款,自己也真正成了王作斌的“大姨”,去年老人家去世之前,還十分想念王書記,王作斌也專門去看望了她。
在王作斌的帶領下,全體干部群眾共同努力,2019年11月10日清繳工作圓滿結束,集中解決歷史遺留問題47個,清理各種欠款達18萬元,極大地維護了公平正義,壯大了集體經濟,進一步樹立了村兩委干好工作的信心和勇氣。
集體收入的18萬元,如何花?全體村民刮目相看。為了把有限的資金花在刀刃上,王作斌召開了兩委會議,決定為村民上繳新農合提供補助資金,每人補助100元。村民徐明華激動地說:我嫁到這個村20多年了,集體從來沒發一分錢,都是往外掏錢,這次我們家里能夠發900元,真應該好好感謝您。
2020年12月,村兩委換屆選舉,要求支部書記和村委主任一肩挑。王作斌認為,經過這一年的努力,村里的局勢穩定了,自己可以撤回去了。鎮黨委派人進行了民意調查,98.2%的群眾支持王作斌繼續任職。于是,鎮黨委政府又做出決策,支持王作斌繼續參選,并尊重他的意見,適時調整了領導班子組成人選。在支部選舉大會上,23張選票,王作斌滿票當選支部成員,滿票當選支部書記;在村委換屆選舉大會上,237張選票,王作斌以230票當選村委會主任;實現了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一肩挑。
2022年冬天,赤腳醫生找到了王作斌反映,原來租用的醫務室,人家不讓用了,自己要走了。面對疫情和村民的需求,王作斌堅定地說:你不能走,我來想辦法。他與村兩委成員協商,把醫務室搬進村委辦公室,先堅持一冬,轉過年后,再重選地方。第二年春天,村兩委將一處舊房子改造裝修,近八十平方的面積,基本滿足了群眾就醫的需求。王作斌解決了群眾最關心的問題,赤腳醫生露出了滿意的笑容,群眾也都伸出了贊許的大拇指。
村集體的大事要解決,村民個人的小事,同樣要用心解決。一天,有村民反映,自己的農用車胎多處被扎,要求報警。王作斌了解情況后,一方面做好工作暫不報警;另一方面認真排查破案。原來是村里的一個困難戶所為,他因車禍致精神有點障礙。王作斌找到了他的兒子,由他代為其父前去受損農戶的家里賠禮道歉;另外給予200元的補償;及時化解了鄰里矛盾,促進了村民團結。
沃土:走共同富裕道路實現治村富民的永續發展
第一書記的第一要務,是治村富民,而解決當前的亂象,只是解決了治標的問題,要實現村里的長治久富,就要解決永續發展的問題,培植仙人橋永續發展的沃土,成為王書記工作的重中之重。
揚傳統優勢,抓創業創新,讓仙人橋實現跨躍式發展
作斌邊走訪村里的老黨員老干部,考察重啟發展村里的特色產業,邊請相關的技術人員為仙人橋的發展把脈支招。王作斌發現仙人橋獨特的自然資源,特別是丘陵山地,十分適合五谷雜糧的生產,便與村兩委商定,種植旱稻、小米、地瓜等雜糧,著力實現跨躍式發展。
要實現跨躍式發展,既要發揚傳統優勢,更要敢于創新創業。2020年,王作斌依托“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把村民組織起來抱團發展。黨支部領辦了“龍口市瑞康谷物種植合作社”,流轉了村東頭的60畝地種植旱稻。村民以自家土地入股,每畝400元,每年除了分紅還可優先來合作社打工。王作斌帶頭承包了10畝,常常扛著鋤頭,和干部群眾到地里勞作,他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干,成功地凝聚了人心,引領了村里的能人創業。
2021-2022年,王作斌又將目光聚焦到村西更加貧瘠的80畝土地。這里因地貧、缺水,交通不便,很多地被棄管。為解決缺水問題,村兩委決定對村南的塘壩進行清淤擴容。缺資金,他多次奔走爭取支持;缺人員,他拖著傷殘的身體,頂著陰冷的寒風,組織施工,經過20天的日夜奮戰,塘壩的蓄水量達到了五萬立方米;他籌資4萬元建設了揚水站,鋪設地下管道1500米,將村里的田地全部改造成為水澆地,結束了仙人橋世世代代挑水栽種的歷史;再將4米寬的機耕路修至每道山梁每塊田地,結束了運送莊稼用肩扛人抬的歷史。
2023--2024年,合作社又流轉了周邊村的120畝土地,經營規模達到了260畝。今年,合作社分別種植了地瓜、小米、玉米、花生、芋頭等,與有關企業簽訂種植合同,集中發展了定單農業。不僅帶動70多人實現了家門口就業,而且可增加集體收入20多萬元。
5年來,阻礙仙人橋村發展的瓶頸被逐一打通,后進的仙人橋一躍成為鎮上的先進村,第一書記王作斌也為自己的人生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為自己充電,給村民送寶,讓仙人橋實現高質量發展
2024年,王作斌積極爭取,再一次參加了煙臺市鄉村發展帶頭人培訓班,理論學習與觀摩考察,交流經驗與信息分享,高素質農民的責任與擔當,讓王作斌進一步找到了自身的不足,找到了仙人橋發展的短板;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觀念,提高了自身的政策和理論水平;增強了強化鄉村治理的本領;堅定了帶領群眾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信心和決心;為實現仙人橋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回村后,王作斌及時將培訓的收獲向村里的群眾傳達,分享了自己的學習心得;傳遞了大戶陳家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經驗;介紹了先進單位發展產業基地的作法;宣講了適用農村發展的政策法規;完善了創新發展的遠景規劃,為村民送上了無價之寶。
新時代新征程上,王作斌正在用自己的無私奉獻,帶領干部群眾投身現代農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全面推進高質量發展,讓仙人橋的明天更加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