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看看書,就能打敗病痛。多看看書,就能重新發出光。”退休后的母親,突發腦溢血后行動不便。最初,沉默是她對疾病的武器,但多少透漏著“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悲壯——沉默時間長了,就會郁結更多的病痛,如此循環,健康每況愈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自從看了電視劇《遍地書香》之后,母親有了自己的圖書角,也開始陪著孫女寫簡單的詩歌……一家人其樂融融、歲月靜好,幸福就是那么簡單。
這就是閱讀的力量。從家中的圖書角,走進圖書展,走進經典的中國,視野進一步開闊,心境也自然更加澄澈。11月15日,2024煙臺市全民閱讀大會在萊山區圖書館舉行,“珠還合浦 歷劫重光——《永樂大典》的回歸和再造”煙臺巡展作為此次大會的重點活動也在大會上同步啟幕,市民們得以近距離見證中華文化在古籍經典中的生動呈現。
《永樂大典》囊括了大量地方歷史、地理、民俗等文獻。不容錯過的是,本次巡展就特別設計展示了大典中有關于古代煙臺地區的歷史內容。自春秋戰國以來,煙臺就地處中國南北航運要道。作為東方海上交流的重要口岸,成為中國與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等地的文化紐帶,豐富了其人文積淀與歷史內涵。本次展出的記載唐代時期煙臺區劃變遷的《永樂大典》“唐”字冊、體現唐代煙臺作為朝鮮半島交通要道的“遼”字冊等內容,不僅讓觀眾能夠追溯煙臺的文化源流,也使現代煙臺的居民能夠在地域與文化上尋找到自豪感與認同感。
在這里,閱讀已經從治愈個人之傷痛上升到探尋一座城的歷史、共創一座城的未來,人生的視野和高度都在自覺中得到了升華。往更深處追溯更高處攀登,我們有幸遇見了“甲骨文”。
“一片甲骨驚天下”。1899年,國子監祭酒王懿榮在藥材“龍骨”上,發現了一種神秘符號,這就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今山川效靈,三千年而一泄其密,且適我之生,所以謀流傳而悠遠之,我之責也。”一個多世紀前,當學者羅振玉初見甲骨,既驚且喜下發出的感慨,反映了中國知識界的心聲。此后,一代代甲骨文研究者上下求索,為破解古老文明密碼而矢志不渝。
漢字之源,傳承中華基因。煙臺一直高度重視王懿榮文化的研究傳承工作,先后建成了王懿榮紀念館、王懿榮甲骨學研究會、甲骨文研究所,設立了王懿榮高級中學、王懿榮小學、王懿榮文化廣場,開展了王懿榮文化專門研究、甲骨學專題研究等活動,不僅讓王懿榮精神積淀在煙臺群眾的血脈里,融入煙臺的城市品格,更讓王懿榮走出煙臺,走向全國,被公眾熟知,被歷史銘記。
從學校、研究所走向智慧城市、和美鄉村的每一個角落,是推進全民閱讀事業的必答題。城市書房,是市民百姓向往的文化休閑和求知求美的空間載體,煙臺市城市書房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截至今年10月,煙臺市已建成覆蓋全市縣區的城市書房45家,總建筑面積11856平方米,總藏書24.33萬冊,外借冊次20.44萬冊,日均開放不少于12小時,累計接待讀者130.04萬人次,辦理借書證18821張,累計舉辦讀書會等活動次數3034次。
從智慧城市到和美鄉村,“鄉村書屋”書香溢田野。“不忙時來這里看看書,學習科學種田、養殖方法,對我們很有幫助。”煙臺黃渤海新區圖書館在潮水鎮打造的首個“鄉村書屋”,可以同時容納二三十人閱讀,就建在村委大院,便于村民在農忙之余閱讀。圖書種類多樣、內容豐富,涵蓋養殖、農業種植、文學、養生等,可滿足各年齡段村民的閱讀需求,為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注入書香。“鄉村書屋”還帶動村民興起學科技、用科技、促農耕的熱潮。
在這里,我們懂得,全民閱讀之“全民”要解決的就是全覆蓋、均等化、可及性等問題,進而滿足人口規模巨大的社會特征之下公眾的現代精神文化生活需要。鑒于此,全民閱讀要打破個人閱讀空間的隔閡,要破除城鄉發展不均衡的壁壘,也要打通現實世界和網絡世界的通道。更重要的是,要做好頂層設計、做好基礎設施建設,引導形成全民閱讀的習慣、營造全民閱讀的氛圍。
回到“珠還合浦 歷劫重光——《永樂大典》的回歸和再造”煙臺巡展活動。看,“漢服打卡”讓觀眾穿越時空,以漢服裝扮留影;“古籍拓印體驗”則讓市民親手觸摸經典,感受傳統技藝的魅力;“古籍鑒寶”與“專題講座”深入講解典籍背后的歷史故事與知識體系,為大眾了解珍貴典籍文獻的價值和歷史意義提供了更多維度……沒錯,中華文化傳承至今絕非偶然,我們的文化唯有“活”起來、走進人們的生活,才能真正成為滋養社會發展的力量。
(作者:鄔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