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牟平區寧海街道始終堅持以黨建為引領,積極探索多元共治模式,致力于提升基層治理水平,努力為居民創造和諧、美好生活環境,為城市社區“幸福家園”建設注入強大動力,也為基層治理現代化貢獻寶貴經驗。
堅持黨建引領,建強“睦鄰”組織
強化橫向協同。做實小區黨支部、物業服務企業、業委會“三方辦”機制,全面排查各類矛盾糾紛隱患。街道和社區全年共召開56次物業聯席會,各方圍繞“物業服務提質”“問題協調化解”等80余項涉及居民切身利益問題進行討論并提出解決方案。社區從昔日的管理對象,逐步演變為服務居民的“貼心人”,打造全民參與、全民共享、全民受益的社區治理新格局。
強化縱向貫通。依托“社區黨委書記+‘兩委’成員+網格長+網格員”縱向到底四級網格化組織體系,組建由社區黨委書記牽頭的“1+2+N”多網融合服務隊,以社工和網格員作為兩大核心力量,整合共建單位、志愿者服務隊、社會組織等N支隊伍,夯實聯動治理體系;制作“精細化網格聯系圖”,明確各網格區域、聯系人及聯系方式,進一步細化網格管理,形成多網融合工作合力;積極推進“黨建+網格”工作模式,將黨組織觸角延伸到社區每一個角落,實現黨組織對網格全覆蓋,努力做到“精細化管理、貼心式服務”。
強化全域聯動。推動“雙報到”單位以及“兩新”組織,結合政治素質、業務能力和專業優勢,選派6名優秀干部擔任黨建指導員。黨建指導員每月主動深入企業不少于1次,積極引導16個“兩新”組織、43個“雙報到”單位和3家物業聯盟參與社區治理,簽訂《“紅色合伙人”共建協議書》167份。示范帶動廣大從業人員參與志愿服務、基層治理和文明創建等工作,讓“兩新”組織從社區治理的“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推動黨建引領新業態融入基層治理走深走實。
堅持多方參與,凝聚“睦鄰”力量
培育“全科社工”。在各社區開展“全崗通”培訓,實現社工“全崗通”考試通過率達到95%以上。對13個社區265名社工進行信息核對、信息更新,為“全科社工”培養工作提供有力支撐;起草印發《寧海街道社工培訓方案》,去年累計開展社工培訓活動12次,全面提升社工為民服務意識與能力。
健全志愿服務體系。遵循“黨建+志愿服務”服務理念,構建高效志愿服務體系。創新性地實施居民點單、社區派單、志愿者接單的“菜單式”服務模式,以實現對居民需求精準對接。此外,挖掘“社區達人”131名,推動社區志愿服務隊伍持續壯大。開展政策宣講、提供信息咨詢、開展愛心義剪等超過150次志愿服務活動,使志愿服務成為社區治理溫暖紐帶。
激活社會力量。依托黨群服務中心,精心打造“暖心驛站”服務陣地,為新就業群體提供飲水熱飯、充電休息、應急藥品等21項“一站式”暖心服務,推動新就業群體更好地融入社區治理。選聘70名新就業群體成員擔任社區“兼職網格員”,充分發揮其靈活性,利用“隨手拍”“隨手帶”等方式動態反饋轄區內電線脫落、樓道亂堆亂放、環境衛生等問題500余條,推動新就業群體成為社區治理服務的“新引擎”。
堅持需求導向,優化“睦鄰”服務
建設睦鄰中心。積極推動民生項目建設,切實改善居民生活條件。例如,西郊路社區“紅色小戲臺”作為文化活動平臺和黨建宣傳陣地,社區居民自創節目傳遞黨的政策和社區治理理念,極大豐富社區文化生活。該社區累計開展文化活動100余次,成功舉辦大型文藝晚會4場,累計超過2000人次參與,居民幸福感和滿意度不斷提升。
開展睦鄰協商。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定期組織社工、網格員深入社區,全面排查各類糾紛隱患,及時掌握居民訴求。打造“YI家幫幫團”“鄰里互幫團”等調解團體,搭建居民協商議事平臺,引導居民積極參與社區事務協商,將“社區事”轉化為“家務事”,真正激活居民自治活力,推動問題在居民內部妥善化解。調解團體全年共排查出矛盾糾紛114起,成功協商化解114起,化解率達到100%。
營造睦鄰氛圍。在“+拾光”生活坊、“馨生活·牟鄰集市”等服務項目基礎上,各社區不斷創新服務形式,推出一系列滿足居民現實需求的優質服務。2024年,共舉辦“牟鄰集市”49場,用活黨組織“搭臺”、各方力量“擺攤”、居民“趕集”形式,精準對接居民需求,按照“5+N”模式,打造政策宣傳、文化體驗等5大固定攤位,解鎖“書記面對面”“物業服務小管家”等N個特色服務場景,真正把服務下沉到社區,把優質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