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非遺之根與發展新質生產力,矛盾嗎?
“溫度差幾度、攪拌少一秒,鮮味就丟了,跟哄孩子似的!”煙臺鲅魚水餃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徐巧玉,早已把準了一枚枚鲅魚餃子的脾性,也把準了非遺傳承的秘訣:非遺要適應時代發展,實現創新與深度融合——她和團隊耗費八年,摸索出36道壓面工序,讓面皮筋道不破;-38℃超低溫鎖鮮技術確保當天捕撈的鲅魚從漁船到工廠全程掐表運輸;15項專利設備實現祛腥、排酸、保水,全程零添加。
一直以來,非遺傳承與產業化發展似乎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傳承意味著要守好根脈,產業化意味著創新與融合。在煙臺,我們看到,守好非遺之根與發展新質生產力相互滋養,成就了一枚鲅魚餃子的“非遺突圍”。如今,這些銀亮的鲅魚化作年產值8000多萬元的“非遺味道”,帶著煙臺的鮮與韌,滾燙地闖入全國3000多家餐飲店。
以辯證思維看,守好非遺之根與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否矛盾,關鍵要精準把握是否因“新”害“根”,準確區分并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當時一個視頻能掙幾十萬,但市場亂了,品質就沒了。有人問我為何不打價格戰,我總覺得不能為了掙錢丟了根!獨屬于煙臺人的根。”面對短視頻帶貨的暴利誘惑,徐巧玉選擇退出。
當然,守好非遺之根與培育新質生產力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凝聚政府、個人、社會組織等各方面力量。在這里,特別提一下影視。自去年起,煙臺市致力于打造“影視之城”,舉辦了中國電影導演之夜,出臺了支持影視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重點打造萊陽香島灣影視基地等一系列舉措,引發業內外廣泛影響,形成了來煙拍攝、投資興業的新氣候。在此,我們堅信,非遺+影視,也必將書寫新的“非遺突圍”故事。
(作者:鄔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