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產業鏈深度重構與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歷史交匯期,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已經成為大國博弈的勝負手、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也是我們勇當支點建設先鋒的內在要求和關鍵舉措。”6月19日,在武漢市“建設支點 當好龍頭”系列形勢政策宣傳教育活動之“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主題報告會上,武漢市經信局黨組書記、局長李世濤作主旨報告時表示。
李世濤從“為什么要融”“究竟融什么”“如何深度融”三個維度解析了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之間的“融”字文章。他說,要打通“科技強→產業強→經濟強”的轉化通道,實現“創新—產業—城市”的螺旋式上升,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這既是武漢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關鍵一招,也是2萬億之上重塑新時代武漢之“重”的必然選擇。

武漢市經信局黨組書記、局長李世濤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主題報告會上作主旨報告。長江網記者彭年 攝
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從“科技一條街”到“全球策源地”
李世濤介紹,武漢的創新之路從“科技一條街”起步,孕育了中國第一家科技孵化器(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探索出“實驗室-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的科技成果產業化“四級跳”模式,以科技創新支撐構建傳統產業煥新、優勢產業引領、新興產業壯大和未來產業發展“四線并進”的產業新格局。
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催生創新需求,傳統產業實現“量降質升”。優勢產業鞏固提升拓展創新空間,2024年,五大優勢產業合計營收突破19000億元,增長13.2%,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超60%。新興產業培育帶動新技術突破,規上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達4429.17億元,人工智能、商業航天等細分領域產業營收增長20%以上。未來產業布局蓄勢發展動能。2024年未來產業規模達480億元,取得全球首款一站式植入腦機接口、國內首臺原子量子計算機等一批重大創新成果。
資金鏈與產業鏈融合:從“草根創業”到“生態雨林”
“從‘草根創業’到‘生態雨林’,武漢創新之路是‘草根’企業的‘奮斗史’。”李世濤介紹,武漢通過支持科技工作者自主創業、鼓勵龍頭企業CVC投資等方式,創新財政支持方式,孵化培育了一批創新能力較強、成長潛力較大、引領產業發展的本土“草根”企業。
2024年,全市全年凈增中小企業16.1萬家,成為第5個中小企業數量破百萬的副省級城市,創新“蓄水池”不斷做大。誕生了國產數據庫、智能汽車AI芯片、中國電競、交互式AI等多個新興產業“全國第一股”。“小巨人”企業總數位居全國城市第7、中部城市第1、副省級城市第4。2024年,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和高新技術企業總數均突破1.6萬家,位居全國前列。
資金鏈、人才鏈與創新鏈融合:從“科技創新”到“財富裂變”
李世濤介紹,武漢創新之路是科技人才實現價值的“圓夢史”。人才和資本的雙核驅動,開創“科技創新→團隊創業→創業投資→人才、市場、資本造富”的創新創富循環,“讓知識變財富”,示范作用明顯。
近年來,武漢基金、江城基金2支政府產業基金累計出資411億元,帶動社會資本實繳1878億元,形成兩千億級母子基金集群。以華科大、武大為主體的環大學創新帶,累計投入資金40億元左右。

武漢市經信局黨組書記、局長李世濤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主題報告會上作主旨報告。長江網記者彭年 攝
釋放科產融合新質效: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今后如何深度融合?李世濤表示,首要任務是推動產業體系迭代升級,釋放科產融合新質效。構建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先進制造業為骨干、體現武漢優勢和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持續深化實施“技改提能、制造煥新”行動,著力推進鋼鐵綠色化,傳統燃油汽車電動化,石化高端化轉型。
優勢產業“強干固根基”。統籌抓好五大優勢產業突破性發展,深耕芯片和軟件、智能網聯汽車、生物醫藥、工業母機等高附加值產業細分賽道,牽引五大優勢產業整體向價值鏈高端躍升。
新興產業“新枝成棟梁”。聚焦人工智能、軟件、商業航天、機器人等風口產業,統籌新興技術創新和應用場景建設。截至目前,發布和推廣“人工智能+”在各行業領域創新應用場景超500個。
未來產業“幼苗育森林”。圍繞13個未來產業細分領域,聯動迭代“技術-產品-標準-場景”,每年培育“未來之鷹”不少于50家。
建強融合平臺:打造一批創新力涌現的鏈主企業、創新平臺、產業園區
“建強平臺載體,打造科產融合新名片。”李世濤介紹,全面提升產業科技創新能力,打造一批創新力涌現的鏈主企業、創新平臺、產業園區,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各類創新載體。
建好產業創新聯合實驗室,搭建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高效協同深度融合的重大產業創新平臺,依托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智能網聯汽車、激光、未來新材料、無線通信、工業母機、生物醫藥等優勢產業鏈“鏈主”企業,實施“鏈主+鏈創”協同創新,解決重點產業發展技術難題。
突出創新平臺筑基攻堅,圍繞集成電路、智能制造、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整合優勢資源,新布局建設一批中試驗證平臺、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推動各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和中試平臺向高校和企業延伸開放,加快技術成果工程化突破和產業化應用。
“同時強化產業園區建設,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我們不僅需要光谷、車谷這樣大的產業園區,還需要一批特色產業園區,孕育新的小而美、與城市友好的產業回歸主城區,吸引更多有創業基因、創新夢想的年輕人來到武漢創業,為年輕人提供實現夢想的新舞臺。”李世濤說。
壯大創新主體:助力民營企業成為創新生力軍,壯大民營經濟規模
“壯大創新主體,增添科產融合新動力。”李世濤介紹,全力提供陽光雨露,提升大中小企業創新活力動力,大力培育根植于武漢、銳意創新“根企業”,助力民營企業成為創新生力軍,壯大民營經濟規模。
李世濤表示,市經信局將聚焦新賽道企業,動態建立“幼苗層”“青苗層”“壯苗層”企業培育庫,根據發展需求,綜合匹配各類優勢資源向企業集聚。
同時強化上市公司、單項冠軍、獨角獸、專精特新、規上工業企業等培育,讓各具特色的“企業之樹”,匯聚成充滿活力的“產業之林”。
李世濤介紹,將建立陪跑企業長效工作機制,深入實施武漢市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20條舉措,扎實開展“解穩促”“處長下企業”“一月一鏈”等活動,解決企業“急難愁盼”“高頻次”問題。

“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主題報告會現場。長江網記者彭年 攝
深化實數融合:突出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不斷提升數智技術的支撐能力
“深化實數融合,探索科產融合新模式。”李世濤介紹,加快數字技術在制造業的大規模普及應用,突出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不斷提升數智技術的支撐能力。
市經信局將加快制造業智能化數字化轉型,每年滾動實施工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項目500個以上;持續完善“未來工廠”培育體系,每年新增數字化產線100條、智能示范車間20家、標桿智能工廠10家。
同時推動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夯實算力、算法、數據等技術底座,集中攻關智能芯片、多模態大模型等關鍵核心技術,扎實推進“人工智能+”,部署20個具有行業領先水平的大模型,推動D北斗在大眾消費、工業制造、融合創新等領域的規模化應用。
李世濤還介紹,我市將提升數字基礎設施,推進“萬兆城市”建設;圍繞低空經濟、智能制造等重點領域推動5G-A商用部署,建設100家5G全連接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