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在線8月19日訊 在海拔近4000米的青藏高原聶拉木縣中心醫院內,隨著新生兒的啼哭劃破手術室內緊張的空氣,孔淑君醫生懸著的心才終于落下。那一刻,她深刻地領會到,在這雪域高原上,醫生是從死神手里搶人,她再一次感受到了白大褂所附帶的沉甸甸的責任。

十一年醫師路 兩代援藏情
孔淑君自2014年10月進入煙臺毓璜頂醫院婦科工作,至今已有11年。從山東煙臺到西藏聶拉木,跨越的是萬水千山,接續的是醫者仁心。早在1996年,孔淑君的碩士導師、煙臺毓璜頂醫院原婦產科主任侯建青便曾對口支援聶拉木縣中心醫院;2020年3月,孔淑君的師兄、毓璜頂醫院婦二科副主任徐安利再次踏上援藏征程?资缇f:“我多次聆聽我的導師講述援藏的故事,深知西藏地區醫療條件落后,西藏人民需要我們內地醫生,我們在藏一天就有可能多一個藏民因為我們的守護而活下來。”在導師、師兄的教導下,在科室前輩長期的熏陶下,今年3月10日孔淑君作為煙臺市第九批組團式援藏醫療隊的一員啟程赴藏,對口支援聶拉木縣中心醫院。

孔淑君(中)為新生兒查體
雙重身份 婦產科斗士與醫療隊脊梁
援藏期間,孔淑君被任命為聶拉木縣中心醫院婦產科副主任,主要開展婦科和產科工作。婦科方面,我國有“2030消除宮頸癌計劃”,但是在西藏宮頸及下生殖道疾病的治療卻發展緩慢。入藏以后,在煙臺市醫學會婦產科分會宮頸病變學組主委、煙臺毓璜頂醫院婦產科主任叢江琳的幫助下,孔淑君在聶拉木縣中心醫院開展了陰道鏡檢查新技術。自此,周邊的藏族婦女,無需奔波12小時到拉薩做檢查。在產科方面,當地醫生不能獨立開展剖宮產,而轉運患者至日喀則市需要七八個小時,胎兒可能出現緊急情況。在入藏4個月來,孔淑君的團隊開展了5例急診剖宮產手術,搶救了5名新生兒的生命。

孔淑君(右三)查房
作為醫療隊隊長,孔淑君還承擔著醫療保障任務。在聶拉木有全國各地的援藏人員,因高原環境影響,部分人員在心臟、腦血管等方面出現了健康問題。他們大部分沒有家屬陪同,只有同事互相照顧?资缇尼t療隊負責援藏同仁的健康保障,并且根據當地醫院的檢查情況,及時與煙臺毓璜頂醫院相關科室遠程會診溝通病情,竭盡全力給予援藏同仁最好的醫療。
家是遠方的燈 高原是淬煉的爐
孔淑君今年38歲,是2個孩子的媽媽,也是兩位60多歲老人的獨生女。她援藏以后,接送大兒子上學放學的任務落在她父親的身上,她的母親則負責陪伴照顧年幼的小女兒。孔淑君的丈夫主動承擔起輔導孩子作業、照顧雙方父母的任務。在家庭各方的幫助和支持下,孔淑君得以安心投身援藏工作。
剛到聶拉木時,孔淑君出現了嚴重的高原反應,噴射性嘔吐,活動后胸悶憋氣,又加上突發痛經,曾因疼痛暈倒一次。在毓璜頂醫院和援藏同事等多方面的關愛和支持下,她逐漸克服了身體和環境的雙重挑戰,順利適應并投入到緊張有序的醫療工作中。

孔淑君(左一)下鄉義診
云上邊城 播種永不熄滅的醫療薪火
孔淑君說:“西藏聶拉木,是座云上邊城。云上,是雪域高原,近4000米的海拔,自然環境惡劣,一年四季如冬,更是有大雪封山的日子。邊城,是邊境城市,出入一條路,沒有火車沒有飛機直達,距離最近的地級市要坐汽車七八小時。”受困于高寒、偏遠與人才流失,醫院里更多是年輕的助理醫師,在他們技術成熟后又往往會向大城市尋求工作機會。面對“年年幫扶卻難留人”的困境,孔淑君深知援藏更深遠的意義在于“造血”。“我們在藏期間,也進行傳幫帶,我師兄援藏做手術時沒有當地大夫可以當助手,現在我做剖宮產,已經可以和當地藏族大夫配合手術了。這些進步都是一代一代援藏大夫帶來的。我們婦產科藏族大夫現在也可以獨立完成助產、產檢等產科基本操作,這對孕產婦健康保障非常重要。”孔淑君說。

孔淑君培訓業務骨干
在近4000米的聶拉木,孔淑君深知“缺氧的高原上,白大褂格外沉”——這“沉”是守護生命的生死之重?资缇寡裕谌毖醯母咴,工作并不輕松,高原反應、水質渾濁等困難曾給她帶來考驗,但是藏民的信任和團隊的支持讓她挺了過來。值此醫師節,她寄語年輕同行:“別讓忙碌稀釋理想,別讓困難影響初心,醫療行業值得我們一生引以為傲!” 孔淑君與一代代援藏醫生,正是以這份在極限環境下的堅守,在“云上邊城”點燃扎根的醫療火種,用行動詮釋:守護生命的赤誠之心,永遠是醫者最值得驕傲的永恒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