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天津9月10日消息 初秋清晨,渤海灣潮聲拍岸,天津港碼頭卻早已沸騰,一輛輛冷鏈卡車直發北京新發地;40分鐘左右,津興城際把旅客送進大興機場……從海空樞紐到產業車間,從文旅線路到校園課堂,京津冀三地正以全方位、深層次的協同實踐,勾勒出世界級城市群加速崛起的生動圖景。
海空聯動織密網 物流通道貫全球
天津港,京津冀“海上門戶”,在這里,巨輪靠泊的汽笛聲與中歐班列的鳴笛交織成動人協奏曲。隨著《天津港總體規劃(2024-2035年)》正式落地,這座北方國際航運樞紐以148條集裝箱航線為支點,持續撬動京津冀與世界的高效連接。
今年1月至7月,天津港集團貨物吞吐量2.96億噸、同比增長1.29%;集裝箱吞吐量1448.7萬標準箱,同比增長3.24%,位居全國第六、全球第八;鐵水聯運完成89萬標準箱,同比增長9.7%,位列沿海港口前三,天津港服務京津冀的通道作用愈發凸顯。
天津港最大冷庫群“京津物流園”為三地提供新鮮食材(央廣網發 天津港供圖)
與此同時,天津濱海機場三期改擴建工程正在有序推進,中國國際航空物流中心建設也正從藍圖駛向現實。2025年1月至8月,天津濱海機場聯合南航、國航、海航等在津航司面向天津地區生產制造企業推出天津至廣州、深圳、成都、重慶等國內核心城市的“航空物流快線”,提供航空貨物運輸的整體鏈條服務;新開加密至上海、昆明等國內客運航班和東京、大阪、首爾等國際客運航班。截至8月底,天津濱海機場累計完成運輸架次9.9萬架次,旅客吞吐量1355.6萬人次,空中走廊的擴容正為京津冀全球化注入新動能。
天津濱海機場三期規劃鳥瞰圖(央廣網發 天津濱海機場供圖)
海空兩港的協同發展,不僅體現在數字增長上,更在于服務模式的創新突破。“津港通”平臺整合大宗散貨、件雜貨、滾裝貨服務功能,為京津冀企業提供“一站式”物流解決方案;天津西站航站樓試運行后,實現高鐵與航空“無縫銜接”,讓三地交通網絡真正血脈相連。
從渤海之濱到雄安新區,從國際航線到中歐班列,京津冀的海空物流動脈正以強勁搏動,為區域發展搭建起串聯世界的“快車道”。
文旅融合串珠鏈 三地共享好風光
晨光乍現,“津宴之旅·暢游京津冀”旅游直通車首班車從天津站旅游集散中心緩緩駛出,載著數十名游客直奔唐山宴—河頭老街景區,將京津冀文旅資源“穿珠成鏈”,區域“微度假”愈發便捷,也更具吸引力。
暢游京津冀旅游直通車發布會(央廣網記者 褚夫晴 攝)
“以前去河北得自己轉好幾趟車,現在從家門口就能直達景區,一路上還有導游講解、特色美食,太方便了!”天津市民李女士手持直通車聯票說道。“首批發布的20條旅游直通車線路,不僅串聯起京津冀三地重點旅游景點,更搭建起促進三地文化交流、融合與溝通的橋梁,將為區域文旅產業注入強勁動能。”天津市交通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皇家園林、野生動物園、洋樓文化、主題樂園、自然風光……京津冀地區擁有得天獨厚的文旅資源。北京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是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天津坐擁近代歷史遺存與河海交匯雙重稟賦,中西合璧的歷史底蘊與相聲、津味小吃等市井文化特色交融共生;河北則擁有山岳、草原等自然景觀,煙火氣濃,京津冀文旅資源互補,和而不同,得以滿足游客多樣的旅行需求。
天津武清運河不夜城夜景(央廣網發 武清區供圖)
近年來,三地文旅資源整合工作不斷走向成熟細化,從最初的“線路串聯”升級為“IP共創”,資源聯動的精準性與協同效能顯著提升。2025年初,三地文旅部門聯合發布10條歷史文化主題游線路,在整合資源的基礎上,新增豐富多彩的互動活動與特色路線。今年“五一”假期開業的運河不夜城,坐落于天津武清區河西務鎮,距離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僅1小時車程,得天獨厚的交通優勢使其成為京津冀游客共享的熱門打卡地。
如今,三地正通過創新旅游合作機制、深化文化交流、開展市場聯合營銷,共同做大文旅“蛋糕”,讓京津冀文旅協同發展不斷走深走實,迸發出勃勃生機與活力。
產業協同聚合力 一條產線串三地
天色漸沉,一汽-大眾天津分公司總裝車間已燈火通明。機械臂靈活揮舞,一輛輛探岳SUV順著傳送帶“跑”下生產線,最快55秒就有一臺新車下線。鮮少有人知道,這樣一臺車卻串聯起京津冀三地的產業“朋友圈”。
“變速箱、座椅系統、排氣系統、底盤系統均在天津生產;地毯、蓄電池、車頂行李架在河北生產;玻璃升降器、空氣濾清器在北京生產……”一汽-大眾天津分公司總經理辦公室主任張立中娓娓道來,正是京津冀三地供應鏈交織而成的這張“網”,托住了企業全力以赴的底氣。
一汽-大眾天津分公司整車制造基地(央廣網發 企業供圖)
“十四五”以來,天津始終將京津冀產業協同當作“自家事”。市工信局牽頭繪制汽車、芯片等六條重點產業鏈圖譜,建立跨區域“鏈長制”,像一汽-大眾這樣的龍頭企業被賦予新使命:既要做好自身生產,更要牽頭“造鏈”,帶動區域產業協同。
協同效應帶來的成果清晰見證:2024年,京津冀三地工業增加值合計2.66萬億元,較2013年增長56.5%;天津超120家汽車零部件企業進入北京整車供應鏈;兩屆京津冀產業鏈供應鏈大會簽約產業協同重點項目200余個,總投資額近1500億元……
眼下,天津又立下“軍令狀”:深化“六鏈”共育,“五群”共建,合力建設京津冀智能網聯汽車“車路云一體化”試點等,落實好工信部、京津冀聯合辦、產業組2025年工作要點,按時交賬、“顆粒歸倉”。
從一輛汽車的“出生證”到一條產業鏈的“身份證”,天津用速度與溫度證明:協同發展不是“獨角戲”,而是三地攜手的“三重奏”。
教育共享樹標桿 優質資源跨區域
學習工作室、多功能實驗室、小組合作室、創意工坊……在北京十一學校天津實驗學校,每一處都是學習發生的“磁場”。近日,隨著學校北辰校區正式啟用,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里程碑再添標桿項目。
“我們將北京市十一學校的優質課程資源進行天津本土化落地,全力推動京津冀教育一體化實踐探索。”北京十一學校天津實驗學校負責人介紹,目前學校已儲備教師均在北京完成長期跟崗培訓,確保教學質量與總校保持同步。
北京十一學校天津實驗學校新校區正式啟用(央廣網發 周思楊 攝)
教育協同發展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天津市積極推進與京冀地區的教育協同合作:先后與北京、河北簽署教育協同發展五年總體框架協議和三年行動計劃,推動優質學校共建教育教學聯合體,大力支持“通武廊”(通州、武清、廊坊)基礎教育一體化發展。截至2024年,已有246所京津優質中小學幼兒園與河北省370所學校開展跨省辦學合作;三地高校共建16個高校聯盟,不斷深化教學科研合作;京津9所高職院校在河北省開展跨省單招招生3260人。
孩子們享受優質教育(央廣網發 北京十一學校天津實驗學校供圖)
隨著更多優質教育資源的引入與共享,京津冀區域教育一體化發展將持續深化。天津也正以“主人翁”姿態,主動融入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大局,更多關于教育協同的“天津故事”,正在悄然書寫。
往昔已展千重錦,明朝更進百尺竿。三地同心,聚力前行,未來,海空樞紐將更暢達,文旅繁花更絢爛,產業巨輪更強勁,教育之光更璀璨。以協同為筆,京津冀必將書寫世界級城市群新傳奇,奏響區域發展更強音。
統籌:張強
記者:褚夫晴 韓雨晨 周思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