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膠東在線2月3日訊(記者 王向榮 通訊員 戰文靜)個子不高,身穿厚實的白色防護服,面戴N95口罩、護目鏡、防護帽,一刻不停的穿梭忙碌在病區里,技術嫻熟專業,態度溫和謙卑,他就是棲霞市人民醫院感染科主任趙云寬。趙云寬,1963年出生,副主任醫師,大學學歷,自1992年起在棲霞市人民醫院從事傳染病醫療工作至今。他堅守臨床一線34年,以精湛的醫術和仁者的胸懷為不計其數的患者解除了病痛。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面前,年近六旬的他選擇了責任與擔當,從大年初一至今,駐守一線,連續吃住在隔離病區,為全市人民的生命安全保駕護航。
全副武裝,留下最光榮的印記
“其實從穿上防護服的那一刻,已經是缺氧狀態了,很憋悶。”趙云寬說。剛穿上就已經汗流浹背,沒過多久身上的衣服就濕透了,一會兒被身體烘干,一會兒又再次被汗水打濕,戴著雙層手套,手心里也全是汗。更艱難的是,趙云寬對科室里噴灑的消毒液出現了過敏反應,耳朵、眼睛、手背都起了細密的紅疹,疼癢難忍,但穿上防護服后就只能忍著,“我身體這點小事兒不算什么,況且忍著忍著也就忘了,只顧忙患者了。”說起自己身體的不適,趙云寬很淡然。
全副武裝的在病區里行走,需要耗費大量的體力,戴著口罩跟同事、患者交流,聲音悶悶的很小,必須使大力氣說話,通常需要一遍又一遍地重復。趙云寬總是不厭其煩,向每一位患者認真做好病情的解釋,向同事們及時傳達上級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反復提醒大家注意防護,一天下來嗓子都是啞的。同時,由于長時間戴著防護口罩,防護裝備層層疊疊,趙云寬和同事們的臉部、手部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壓痕,脫下后大概需要一個小時才能慢慢褪去,但沒有一個人抱怨喊累,還紛紛笑稱這是身為醫者“最光榮的印記”。

絕不退縮,堅守“特殊的戰場”
“趙主任,剛剛接診了一位外地回來的發熱、咳嗽的男性患者,已經被緊急送往隔離病區……”1月26日中午12點38分,正在錄入醫囑的趙云寬接到了發熱門診醫生的電話。“外地、發熱、咳嗽”這幾個關鍵詞印入趙云寬的腦海,他快速進入戒備狀態,憑著對疫情的了解及職業敏感度,第一反應就是該患者必須馬上進行隔離。“這種患者接觸的人越少越好。”他回憶起當時的情況說。
情況緊急,他迅速按照流程和規范安排患者留院隔離觀察,詳細詢問病史,進行體格檢查,采集標本送檢,下醫囑用藥……一切工作有條不紊。細心的趙云寬還觀察到,由于發病突然,該患者來院時沒有攜帶任何生活用品,且精神高度緊張、焦慮,他轉身打開自己的柜子,拿出了充電器、衛生紙、點心、水盆等生活用品送進了隔離病房,并對該患者反復進行心理疏導。“人的情緒狀態與免疫力密切相關,穩定的情緒是抗擊病毒的強有力屏障之一。所以,我們不僅僅擔任防疫、治療工作,也是心理醫生,既要克服自己內心的恐懼,也要安慰隔離的患者,幫助他們減輕負面情緒。”趙云寬說。
“其實,說一點不害怕是不可能的。”趙云寬表示,既然選擇了醫生這個職業,感染這個專業,在人民需要的時候,自己沒有理由退縮,也絕對不會退縮,必要時獻出生命亦無悔。從事感染科工作幾十年,接觸的大多是患有乙肝、甲流、肺結核等具有高危感染風險的患者,始終身處一個“特殊的戰場”。因此,在接到“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指令時,他憑借精湛的醫術、豐富的經驗以及比常人多一份淡定與從容,率先垂范帶領科室團隊“戰”在了疫情防控最前線。
舍小為大,一切為了抗“疫”的勝利
趙云寬的女兒是一名上大五的醫學生,“能夠治病救人,得到患者的信任和尊重是她當初選擇這個專業的理由,她也確實從沒忘記初心,學習努力刻苦。”提起女兒,趙云寬很欣慰也很自豪。大年三十晚上十二點多,被一通緊急會診電話叫到科里,就再沒回過家,在隔離病區奮戰的日子,他錯過了與女兒、妻子的團聚。即使這樣,家人還是對他的工作表示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我明白她們的擔憂,所以每次簡短跟妻子、女兒通個電話。電話那頭,她們反復囑咐我做好防護,說家里不用我操心,安心工作就行。對于她們的支持,我非常感激。”趙云寬補充說,不僅僅是家人,院領導每天都會過來走訪查看科室情況,甚至深夜還會打電話詢問,給我們提供了充足的防護物資和生活用品,沒有了后顧之憂,更要積極投身這場戰斗中去。最后,趙云寬堅定的告訴我們:“我堅信,歷經數千年磨難屹立不倒的中華民族,一定能打贏這場關系國運的沒有硝煙的戰爭。而能在和平年代有機會為國而戰,是我身為一名醫者的榮幸。”
截至發稿,趙云寬仍然堅守在隔離病區。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打破了中國人原本歡樂祥和的中國年。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疫”,考驗著無數人的責任與擔當。
在疫情防控面前,棲霞市人民醫院里還有許許多多像趙云寬一樣的醫務人員舍小家為大家,主動請戰,迎難而上,負重前行。誰都知道這意味著可能被感染,意味著與家人長時間分離,但他們想的最多的職責、是使命、是誓言!他們用自己平凡之軀,為身后的棲霞百姓筑起了堅實的防護壁壘,他們,是用生命在守護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