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在線12月15日訊(通訊員 李成修 李凌峰)腦出血、腦瘤、腦外傷,神經外科隨便一種病癥都足以致命,但保命卻不是煙臺毓璜頂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鴻光和團隊的唯一追求。醫學越來越精細化發展的今天,如何在治好病的前提下,打好“組合拳”,還患者有質量和尊嚴的生活才更值得探索。

2005年,煙臺毓璜頂醫院神經外科在省內率先細分創傷、腫瘤、血管、功能四個亞專業,后又成立神經重癥亞專業,經過潘樹茂、湯國太等前任主任和科室十幾年的努力,從開顱到介入再到“雜交”復合手術,血管神經外科一直都在省內名列前茅。為最大限度保功能,利用“術中喚醒”和患者互動,腫瘤神經外科在膠質瘤的診治方面已處國內先進水平。顱神經疾病微血管減壓手術的規模和效果逐年提高,重型顱腦創傷的搶救成功率達95%左右,居國內先進水平。而今,毓璜頂醫院神經外科各個亞專業團隊并駕齊驅,各有所長。
很多“微觀”考量在這些探索中起著重要推動作用。在陳鴻光看來,微創和快速周轉不是目的,跟得上最先進的治療方式和理念,結合患者病情給予最準確的治療,在此基礎上的“微創”和加速康復才更有現實價值!案、更準、更好”,以此自勵,陳鴻光和團隊在治療路上從未有半刻懈怠。

更快:多種手術方式相結合,多病種診療水平領跑業內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僅疾病的進展瞬息萬變,醫療技術和理念的發展也容不得半刻松懈。對醫生而言,只有隨時保持疾奔的狀態才可能與疾病抗衡。在毓璜頂醫院神經外科,緊跟國內外前沿的治療理念和方式并結合本地實際情況爭取盡早落地是慣例。也正是因為這些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如今其多個病種的診療水平已達省內乃至國內先進水平。
1984年毓璜頂醫院神經外科成立,受限于人員、床位、技術等原因,當時開展的工作多以顱腦創傷、高血壓腦出血、半球腫瘤和垂體瘤的開顱手術為主,病種少、手術方式單一。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與理念的更新,尤其是2005年開設亞專業以后,術業有專攻,四個亞專業在各自的領域內深耕已初現成果。
以血管神經外科為例,在腦血管病的診療方面,上世紀90年代的中早期毓璜頂醫院神經外科還處于起步階段,當時腦動脈瘤、血管畸形等疾病主要是以開顱的方式進行,手術風險大、并發癥多。90年代末,隨著腦血管病的介入治療開始雨后春筍般的發展起來,不僅手術數量穩居省內前列,而且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通過合理選擇雙微導管技術、球囊或支架輔助技術處理一些復雜的寬頸動脈瘤、梭形動脈瘤、夾層動脈瘤以及大或巨大型動脈瘤,讓患者切實感受到了微創手術的優勢。近來又在本地區率先開展血流導向裝置技術,使更多既往復雜的手術操作變得更加快捷、安全,治愈率進一步提升。不僅如此,注重“疏堵結合”,近年來毓璜頂醫院神經外科在煙霧病等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外科治療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其中顱內外血管吻合手術的數量和質量一直在逐年攀升。
腫瘤神經外科方面,除了繼續保持垂體瘤、聽神經瘤等特色手術技術外,近年來在膠質瘤的規范化診療上下了很大功夫,以專病門診、多學科MDT協作為基礎,建立健全腦惡性腫瘤的全程化管理體系,通過術中多模態定位導航技術、神經電生理監測、術中喚醒、熒光顯影技術、3D全息影像技術輔助手術及術后標準放化療基礎上部分結合電場治療、生物治療等,目前其已處于國內先進水平,患者術后生存時間遠高于國內平均水平。
功能神經外科方面,在難治性癲癇、帕金森病的外科治療基礎上,顱神經疾病(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舌咽神經痛)的微血管減壓手術規模和手術效果逐年提高,年手術量近150臺,居省內前列,號稱“天下第一痛”的三叉神經痛等眾多頑疾在這里可以手到病除。
而在創傷神經外科方面,在國內外顱腦創傷救治指南與專家共識的指導下,聯合神經重癥的優勢力量,不斷規范顱腦創傷的整體救治流程,通過高效的院前急救、院內合理的鎮靜鎮痛、顱內壓監測、腦血流評估等多模態管理、嚴格的手術時機與術式選擇等一系列手段提高救治水平,如今毓璜頂醫院神經外科重型顱腦創傷的搶救成功率達95%左右,居國內先進水平。

更準:人工智能輔助、患者清醒做手術,最大限度保功能
隨著智能技術、信息技術、3D打印和虛擬現實等多種融合技術的飛速發展,精準醫療已成為共識。3D打印、人工智能輔助實現“指哪打哪”的目標之外,為了讓患者真正享受到精準醫療的益處,盡可能保護身體功能和提高生存質量才是陳鴻光和團隊最大的追求。
患者在清醒的狀態下接受開顱手術,一邊手術,一邊與醫生交流互動,看似完全不可能發生的一幕日前在毓璜頂醫院真實上演。采用“術中喚醒”并不是為了“炫技”,相反采用這種手術方式醫生和麻醉團隊要承受很大風險,但這種方式能在精準切除腫瘤的同時,最大限度地保全患者的語言、運動功能,這樣的風險對于腫瘤神經外科團隊敢冒也樂于冒。
39歲的盧先生最近一個月出現了不明原因的頭暈,最終被診斷惡性膠質瘤,因生長位置異常刁鉆,靠近語言中樞及內囊后肢,一旦受損將引起失語及右側肢體偏癱,想在盡力切除腫瘤的基礎上保住語言和運動功能并不容易。權衡再三,腫瘤神經外科團隊的王云波、修春明、張洪濤等幾位主任與手術室、麻醉科緊密協作,經過充分的術前評估與宣教,在手術操作進行到可能涉及語言中樞及內囊后肢等關鍵部位時,在精準的藥物調控及嚴密的監護下,10分鐘內盧先生完全清醒,根據醫生的提問,可以流暢地說出自己及家人的名字并完成握手、抬臂等指令動作,以此更精準地為手術切除劃定了“范圍”。
陳鴻光主任告訴記者,由于大腦功能的復雜性和重要性,要求神經外科手術必須定位準確、操作精細,但傳統的腦腫瘤切除術采用全身麻醉,病人在手術中完全沒有知覺,外科醫生全憑個人經驗,無法在手術中判斷是否損傷了病人的語言區和運動區,而術中喚醒麻醉是一個麻醉-喚醒-麻醉的過程,對術者和麻醉師的要求更高,可操作得當,會大大提高患者術后生存質量,減少致殘率。
更多高科技手段的運用還在途中。血管造影方面,因動脈硬化程度不同,介入手術中常出現導絲“走不通“的情況,如今利用3D打印技術提前“定制“導絲,術中通暢無阻不是夢。血管神經外科采用人工智能覆蓋動脈瘤的篩查、診斷、治療和隨訪全診療流程,早期預防和診斷環節AI系統可對動脈瘤進行準確篩查和破裂風險評估,術中通過影像AI分析、獲得微導管塑形方案和介入器械智能選擇的指導,可有效低手術難度,縮短復雜手術時間。此外,采用多模態影像融合技術可以實時三維引導神經介入手術的精準化治療,提高手術成功率,改善患者預后效果。
更好:“雜交手術”一站式服務,不讓患者多折騰
從求醫到“送醫”,一字之差謬以千里。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舒適化治療已經成為我國臨床醫療的重要發展趨勢。為給患者更好的就醫體驗,陳鴻光主任和他的團隊在手術方式、術后康復等多處著眼,以患者為中心,竭力為病人提供更好的就醫體驗。
日前,一名30多歲的年輕女性突發意識障礙被緊急送入毓璜頂醫院神經外科,詳細檢查后發現原來是腦血管畸形破裂引起的腦出血。傳統開顱血管畸形切除手術對于血管畸形的大小形態了解不清,全仰仗術者的肉眼判斷,如果血管畸形殘留很可能危及患者生命仍需二次手術。
考慮到女子的實際情況,陳鴻光和血管神經外科的吳鑫主任團隊緊急協調各相關科室,導管室、手術室、供應室、麻醉科、神經外科、重癥監護室等相關科室通力協作,將手術室和設備人員全“搬”了導管手術室,在明確血管畸形的位置大小、供血動脈、引流靜脈及血流相關性動脈瘤等情況后,不用患者多折騰,一站式完成所有手術治療,無需二次手術,省時省力省錢地為女子解除了安全隱患。
更多細節考慮也能體現出以患者為中心的初衷。現代醫學習慣強調微創的概念,但在陳鴻光看來,切口小只是“表面功夫”,真正的微創應該是在最合理的情況下對正常神經組織干擾最少的治療,而不該為了微創而微創。如今,導航引導內鏡下經鼻垂體瘤切除術、內鏡下血腫清除術以及多種技術融合指導下的腫瘤精準切除等一系列微創手術已經讓越來越多的患者獲益。
加速康復外科(ERAS)理念通過全面優化的圍手術期處理及治療方法,采取一系列規范化的措施和疼痛管理方法,最終實現外科手術病人少疼痛、低風險、少花銷并且快速康復的目標,近年來備受各大醫院的青睞。但由于神經外科病人病情復雜且手術創傷較大,加速康復外科理念在國內神經外科推廣相對較慢,綜合考量下,陳鴻光派人專門到醫院已經開展ERAS理念的兄弟科室學習,并根據科室具體情況,在三叉神經痛和面肌痙攣的微血管減壓手術、經鼻垂體瘤切除術等部分患者間率先開展,通過不斷提高手術技術,優化診療流程,細化圍手術期管理,使這些患者的平均住院日縮短2天左右,為患者節省住院費用的同時,也大大減輕了親屬的陪護壓力。
“又如學醫人,識病由飽更!睆尼t20余年,蘇軾的這句詩是陳鴻光和團隊最好的寫照。他們見過神經外科各種兇險的疾病,從中積累了大量臨床經驗,但卻從未放棄過求索,術業專攻的同時尋求多學科通力協作,更精準、更舒適既是他們對患者的承諾也是對自我的要求和期許。也正因此,他們才一直在路上,從不敢有一刻的停歇和大意。
專家簡介:
陳鴻光,醫學碩士,主任醫師,煙臺毓璜頂醫院神經外科主任。
從事神經外科工作近30年,先后到意大利錫耶納大學醫院等國內外知名醫療機構進修學習,對顱腦腫瘤、顱腦創傷、腦出血等各種神經外科疾病有著豐富的臨床診療經驗,尤其擅長中重型顱腦損傷、神經系統感染、復雜腦積水等神經重癥的臨床救治。
先后擔任中國醫師協會第二屆神經損傷培訓委員會委員,山東省疼痛研究會第二屆神經損傷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煙臺市醫學會神經外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煙臺市醫學會創傷專業副主任委員,中國老年醫學學會神經醫學分會神經腫瘤工作組委員以及中國神經外科轉化和循證醫學協作組委員。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國內外期刊雜志發表論文20余篇,其中SCI發表4篇,中華級2篇。獲市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出版著作4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