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膠東在線12月8日訊(通訊員 李成修 李凌峰) 與患者“手足”情深,伴患者“針線”飛舞。
這便是煙臺毓璜頂醫院手足外科副主任楊光詩的工作常態。由于手足外科大多為急癥手術,患者一旦就診就需要醫生迅速反應,每一次手術都是如履薄冰,每一次治療都是針尖上繡花。
手足外科最大的特點便是它的精細化操作,多年來,楊光詩和科室攻克下一個又一個醫學骨病難題,不僅擅長手足創傷微創修復,同時擅長周圍神經疾病、足踝部畸形矯正、四肢創面的修復及腕踝小關節鏡的應用,被同事和患者稱之為名副其實的“手護神”。
老人患糖尿病足破潰,治療后一周能“立足”
72歲的張大爺身患糖尿病長達8年之久,由于粗心大意,平日沒有進行正規監測和控制血糖,一個月前右足開始出現破潰,并伴有發燒癥狀,張大爺十分焦急,在家人的陪伴下來到毓璜頂醫院手足外科就診。
楊光詩副主任第一時間對張大爺進行全面完善的術前檢查,發現張大爺的右足背破潰大約有3CM,周圍有紅腫現象,并伴有發燒,是典型的糖尿病足癥狀。
入院以后,楊光詩副主任第一時間對張大爺進行糖尿病飲食、控制血糖、抗生素抗炎、改善血運等一系列治療,張大爺的癥狀有了明顯好轉。等血糖控制良好后,楊光詩副主任又對他進行清創+抗生素骨水泥+負壓引流術治療方法,一周后炎癥得以控制。接下來張大爺又接受了植皮覆蓋創面手術,在醫生團隊的認真治療和指導下,張大爺的術后植皮愈合良好,血糖也控制較好,右足可以正常行走了。
“患糖尿病足后首先建議進行保守治療,但如若病情惡化,最好的治療辦法就是截肢,防止病灶擴散,所以一定要做好護理和預防。”楊光詩說,在日常的生活中,患者可以根據腳背上的動脈來簡單判斷,如果感覺得到動脈是一跳一跳的,就說明動脈搏動還可以,還不到需要外科積極治療的程度,但這并不代表病人可以不關注血管的病變情況。如果自己摸不到動脈,但醫生還可以摸到,就應該開始干預治療了。

跟腱微創修復術沒有“大切口”,患者隔天出院
44歲的董先生因為打籃球扭傷右足導致無法行走,到當地醫院診療后,醫生準備對其進行開放性手術,手術將有大約12㎝的切口,這讓患者和家屬打了退堂鼓,情急之下,他們來到煙臺毓璜頂醫院手足外科,找到楊光詩主任進行求助,楊光詩對病人查體后發現,患者跟腱止點近端大約6cm處凹陷,右踝關節跖屈無力,右足跟站立時無法抬起,于是診斷為右跟腱斷裂。
如果采用傳統手術方式切開吻合肌腱,手術切口一般需要10-15㎝,經過科室會診討論,大家為患者制定了詳細的手術計劃,楊光詩決定用最先進的跟腱斷裂微創手術修復技術,術中僅采用一個2cm的小切口就可完成跟腱斷裂縫合手術。
“對于跟腱斷裂的治療,以往均采用‘大切口開放式手術縫合’,其切口長達10—15cm,對正常機體組織破壞較嚴重,易出現切口創面感染、皮膚壞死、粘連、跟腱外露等術后并發癥,”楊光詩說,“跟腱斷裂微創手術不僅適用于急性跟腱斷裂,部分陳舊性跟腱斷裂也可以運用微創手術治療。與傳統手術相比,微創跟腱斷裂手術的創傷小、痛苦少、恢復快、愈合好,已經成為了跟腱斷裂患者手術的最佳選擇。”
治愈5個月疼痛,僅留下5毫米“微疤痕”
35歲的曲先生在工作中扭傷了左手腕,疼痛5個月后無法進行工作,無奈之下,他便自己使用外用膏藥進行治療,但情況并沒有明顯得好轉。被病痛反復折磨的曲先生來到了煙臺毓璜頂醫院手足外科進行就診。經醫生查體后發現,董先生的左腕尺側擠壓試驗疼痛,加之左腕核磁共振檢查,考慮為三角軟骨體損傷,這種疾病在臨床上非常常見,但由于傳統手術的限制,治療效果并不理想,經過科室討論以及全面評估,決定為患者進行關節面下微創手術,只有2個0.5cm手術疤痕。
腕關節鏡手術是利用兩個長度約1cm的切口,讓關節鏡頭、手術器械進入腕關節腔內,在顯示器下直視關節腔內病變,同時進行手術操作。手術后,患者固定患處6個周后進行術后康復鍛煉,后屈伸功能明顯改善。“與傳統手術相比,腕關節鏡手術術中視野良好、可借助微創器械進行細小操作,具有組織剝離少、粘連少、創傷小、患者術后恢復快等特點,目前已成為處理腕關節疾病的首選治療手段。”楊光詩副主任說。
隨著手術技術的變革,如今煙臺毓璜頂醫院手足外科微創技術越來越被患者青睞,尤其是在小型C臂和關節鏡輔助下,微創技術在手足外科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
據楊光詩介紹,手足微創技術是在傳統骨科手術技術的基礎上,利用小型C臂、小型磨鉆和關節鏡等醫療設備的輔助下,通過經皮或小的切口來實現骨折復位內固定、病灶清除、截骨矯形、關節復位融合、關節清理和融合、肌腱修復等手術目的,使患者組織損傷減少,將傳統的開放手術轉化為損傷更小的微創手術。
“手足微創技術要求醫生有較高的局部解剖基礎,學習曲線長,最好有一定開放手術經驗,對病變無需顯露即可心中有數,以減少術中血管、神經、肌腱損傷的發生。只要經過正規的訓練,這些手術風險發生率比較低。”楊光詩說。

沒有成千上萬次練習,做不得患者“手護神”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沒有成千上萬次的練習,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手足外科醫生是上不了手術臺的。”楊光詩說,手足外科作為一個特色科室,最大的特點就是它的精細化操作,容不得半點馬虎。多年來,楊光詩以及團隊兢兢業業、開拓拼搏,手足顯微外科已經發展成為醫院重點學科。
“醫者、學無止境。作為一名白衣戰士,每天要面對的是疾患和傷病,要戰勝病痛傷害甚至死神,需要仁心關愛,更需要高超的業務技能。社會在發展,可疾病也在不斷變化,為此我們必須不斷自我加壓不斷學習。我熱愛自己的崗位、熱愛自己的專業,更希望通過自己的技術和努力為患者帶來希望。”楊光詩說。
據了解,煙臺毓璜頂醫院手足外科作為醫院特色專科,經歷了多年發展,其技術水平已經走在了全國的前列,現已形成了以足踝外科、顯微外科、周圍神經疾病為特長的醫院重點科室。其中,特殊再植、周圍神經腫瘤治療、足踝外科矯形等多項技術處于國內和國際領先水平,大量多方求治無果的患者,在毓璜頂醫院得到了有效治療。
記者了解到,目前,煙臺毓璜頂醫院手足外科開設床位60張,醫生11名,其中高級職稱醫生4人,診療范圍主要包括:手腕及足踝部骨折、血管神經肌腱損傷的修復;四肢周圍神經的診治;腕、踝疾病的關節鏡手術;糖尿病足的保肢綜合治療;四肢良性、惡性骨及軟組織腫物的治療;四肢急慢性創面的修復。
個人簡介:
楊光詩,中山大學醫學碩士,副主任醫師,煙臺毓璜頂醫院手足外科副主任。2019年英國布萊頓大學醫院足踝外科訪問學者。擅長手足創傷微創修復、周圍神經疾病、足踝部畸形矯正、四肢創面的修復及腕踝小關節鏡的應用。現任山東省手外科分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山東省手外科分會先天性畸形學組副組長、煙臺醫學會顯微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康復醫學會全國修復重建外科學會青年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