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前島上沒有實行垃圾分類的時候,垃圾異味大,夏天蚊蟲多,島上一刮風,塑料袋就隨風飄散。自從推行了垃圾分類,垃圾變廢為寶,村里干凈了,好的環境吸引來了更多的游客,我們漁家樂的收入也提高了!苯洜I漁家樂的張大姐和記者們分享著垃圾分類后村里發生的新變化。6月10日上午,網絡媒體蹲點調研團走進長島垃圾分類工作指揮中心,感受具有海島地域特色的生活垃圾分類新模式。

據了解,長島綜試區由于居民分散居住在10個島嶼上,獨特的海島地域特色,居民生活習慣差別較大,可供借鑒的經驗不多。2020年4月份,瀛洲小區、聚仙假日小區、嵩前村開展了“定時定點”試點工作,分別為封閉小區、半封閉小區、漁村的垃圾分類推行工作摸索經驗。2020年9月,長島垃圾分類工作達到了全域化覆蓋。各島收集的生活垃圾宜外運則外運,宜就地處置則就地處置。

長島綜試區為城鄉居民統一采購配置家用兩分類垃圾桶18000余套(組),城區居民一桶兩分,廚余垃圾、其他垃圾容量各20L,漁村居民兩桶一組,廚余垃圾、其他垃圾容量各30L。根據居民不同生活場景,配置符合居民使用要求的設施,提高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在社區,每150-200戶居民設置一處垃圾收集點,并設置了31名引導員,在上下班的高峰每天引導3個小時。在漁村,每天固定兩次由垃圾收集員上門收集生活垃圾,進行二次分揀后集中到村里的垃圾分類回收站。在城區主要位置設置智能收集設備63套,自動稱重、自動積分,投遞記錄實時查看,在智能設備點位全覆蓋安裝高清視頻監控,在改善居民使用體驗的同時,加強對分類收集行為的監督。配置各型運輸車輛52輛,堅持專車專運,不同種類垃圾分別運輸。垃圾運輸車標識明顯、清楚,讓群眾眼見為實。垃圾收集點(回收站)的生活垃圾基本做到一天兩次運輸,夏季高溫季節同時出動噴藥車進行除蠅消毒作業,在實行定時定點的居民小區實行“以桶換桶”,克服“鄰避效應”。
結合島上旅游餐飲業多的特點,簡化分類標準,將餐飲單位產生的餐廚垃圾一并稱為廚余垃圾。他們還將島上特有的貝殼類垃圾,也進行專門化處置與資源化利用,結束了以往作為其他垃圾處置時成本高、熱值低的弊端。為使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置各環節環環相扣、閉環運作,長島綜試區堅持系統思維,強化流程設計,徹底解決“前端分類、中間混運、末端混處”的現實困境。
經過一年多的不斷嘗試,長島綜試區垃圾分類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不僅改善了人居環境、給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而且保護了海島生態,打造了一張閃閃發光的“生態名片”。(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從春龍 通訊員 聶英杰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