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論壇】
作者:張鵬(山東建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人工智能是年輕的事業,也是年輕人的事業。”4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來到“模速空間”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察看重點孵化企業的大模型產品展示,并同這里的青年創新人才親切交流。4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專門就加強人工智能發展和監管發表重要講話,為我國人工智能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
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全球創新格局。隨著算力基礎設施持續完善、數據要素價值深度釋放、算法創新能力顯著提升,以大模型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突破性發展,展現出強大的認知理解和任務執行能力。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不僅極大拓展了人類認識世界的廣度和深度,更顯著提升了改造世界的效率與質量,在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中發揮著日益顯著的“頭雁”效應。這一變革性技術正深刻影響著經濟發展模式、社會運行機制和國際競爭格局,成為重塑全球創新版圖的關鍵變量,也是當前國際科技合作與戰略競爭的核心領域。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推動我國人工智能綜合實力整體性、系統性躍升。2016年,人工智能被寫入“十三五”規劃綱要;2017年,國務院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2024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將人工智能列入戰略性產業。尤其是進入2025年以來,我國人工智能領域創新活力奔涌,成果亮點璀璨奪目。從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春晚舞臺上靈動鮮活的“賽博秧歌”,到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賽事的火熱開跑,一批批智能機器人突破實驗室的邊界,在技術創新的賽道上加速奔跑,功能迭代日新月異,應用場景持續向更多領域延伸拓展。備受矚目的國產大模型DeepSeek掀起落地應用浪潮,憑借算法優化顯著降低運行成本,讓先進的大模型技術不再遙不可及,而是走進千家萬戶,深度融入人們的工作、學習與日常生活,成為大眾信賴的智能助手。這些精彩紛呈的創新實踐,生動展現了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綜合實力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整體性、系統性跨越,彰顯出蓬勃向上的發展態勢。
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清醒認識到,我國在人工智能基礎理論、原創算法和高端芯片等關鍵核心技術方面仍存在短板。正如“模速空間”某芯片研發團隊負責人所說:“我們正在用三班倒的速度,追趕別人起跑十年的賽道。”這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正是推動我們攻堅克難的內在動力。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人工智能發展既面臨“不進則退”的競爭壓力,又迎來“換道超車”的戰略機遇。面向未來,我們需要咬定目標、持續發力。首先,要聚力攻關,爭取早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要聚焦高端芯片、基礎算法等“卡脖子”領域,實施“揭榜掛帥”“賽馬”等新型攻關機制。其次,要在基礎理論、方法、工具等方面不懈探索,努力構建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基礎軟硬件系統。要總結推廣模速空間經驗,在全國布局一批專業化創新社區。最后,要綜合運用各種政策,源源不斷培養高素質人才,為各類人才施展才華搭建平臺、創造條件。著力打造體系化、高層次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平臺,讓更多基礎研究人才競相涌現,努力培育一批領軍人物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加強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使人才成為智能技術賦能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從錢學森提出的“思維科學”構想,到今天大模型技術的突飛猛進,我們能清晰看到,創新的火炬在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手中傳遞。
《光明日報》(2025年05月08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