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在線8月25日訊(記者 劉文瓊)“感覺孩子現在還處在放假悠閑的狀態中,心還沒有完全收回來,一想到開學要考試就心慌……”“孩子整天抱著手機,喊他看書就發脾氣,這開學可咋辦?”臨近八月底,不少家長的“開學焦慮”比孩子來得更猛烈。8月24日,煙臺市煙臺山醫院兒童青少年暑期成長班第二期正式開課,為10歲及以上兒童青少年開學賦能。


“不是枯燥的講座,更像參加一場有趣的闖關游戲!”剛走進教室,不少孩子就被桌上的葡萄干、彩色卡片吸引。據煙臺山醫院兒童青少年心理門診醫生介紹,本次成長班圍繞“自我探索之旅”“神奇的想法-感受-行為三角”“學會感恩,與愛同行”“探尋自己的交友之道”四大活動主題,通過引導、互動式交流和情景演繹,讓孩子們在沉浸式體驗中收獲成長。


自我探索:通過一棵樹看見“獨一無二的我”
“先盯著葡萄干看30秒,感受它的紋路,再聞一下它特有的味道,把它放到耳邊仔細聆聽,再放進嘴里,細細咀嚼,體會甜味在舌尖散開……”在“自我冥想”環節,孩子們閉上眼,專注于感受手中小小的葡萄干,從視覺、嗅覺、聽覺等方面對自我意識進行發掘。隨后,在助教老師的引導下,每位孩子領取了一張白紙,充分發揮想象力,用彩筆畫下自己心中大樹的樣子,并在細節處標記內心的真實想法。“原來大家心目中的大樹長得都不一樣呀!我畫畫的靈感都是來源于日常接觸的自然、生活以及對事情認知的變化,看了自己的畫才發現,大樹竟然也有這么多細節!”12歲的王同學課后分享道。




擅長兒童發育問題的花琛醫生提醒:“10歲以上孩子正處于自我意識發展關鍵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和不可或缺的過程。團體活動中同伴間的互相啟發,比單向說教更有效。”
情緒管理:“想法-感受-行為三角”破解溝通難題
“神奇的想法——感受——行為三角來啦!”隨著老師一聲號召,四人小組開啟情境演繹,不同小組成員分別模擬上課回答問題、分班、回家寫作業等場景,同組成員在相應情境下,選擇了正確的情緒表達和實際行動,為開學后的人際溝通和情緒管理打下基礎。



青島精神衛生中心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醫師、本次成長班特邀專家劉小翠解釋,開學焦慮本質是“節奏轉換不適”,需要科學引導,暑期成長班通過融入認知行為療法等專業技術,讓孩子在輕松的氛圍中學會表達,了解自己的長處,對自己充滿信心,同時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并對此保持接納和成長的態度。


感恩與交友:在分享與合作中學會愛與聯結
“我抽到‘F’,想到的是‘Family’,謝謝爸爸媽媽暑假陪我去海邊!”在“學會感恩,與愛同行”環節,孩子們抽取字母卡,分享與字母相關的溫暖故事。孫同學說:“以前覺得爸媽照顧我是應該的,現在才發現他們每天上班很辛苦,以后我要多幫他們做家務。”
回憶起首期成長班,山東省醫學會第二屆心身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楊雪笑著分享,不少家長反饋孩子回家后竟然自己整理了書包,還主動和爸媽討論新學期目標,明顯提升了對自我的清晰認知、管理情緒的能力、主動規劃的意識。



“剛開始我擔心畫不好會拖后腿,沒想到大家畫的部分拼在一起超好看!”“10秒共畫一幅畫”的交友環節讓課堂氛圍達到高潮,大家在老師的悉心指導下,把對友誼和友愛的表達融入在畫作中接力、傳遞,參與活動的孩子們領悟到,結交朋友就像拼畫,每個人都很重要,互相配合、有愛才能成就美好。

“我們不做‘填鴨式’說教,而是通過創意活動設計,讓孩子在團體輔導中對自己的情緒、人際關系、學業狀況、價值觀和身心狀況等方面具有較充分的認識和客觀的評價,可以有助于培養他們優良的心理品質。”青島精神衛生中心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醫師劉小翠總結道。

煙臺山醫院以專業護航成長,用溫暖化解困惑,不僅為孩子們提供了應對學業挑戰的“工具箱”,同時搭建了理解自我、鏈接他人的“心靈驛站”。在這里,每一次團體互動都是一次成長的契機,讓孩子帶著笑容和自信的底氣走進校園,才是最好的開學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