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在線2月24日訊(通訊員 黃瑾)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與精準醫學的發展,醫院里臨床科室工作與醫學影像科的關系越來緊密,影像診斷報告,對疾病的診療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對于整個醫療環節來說,醫學影像科就相當于“偵察兵”,它能夠為臨床診斷、治療、隨訪、預后評估等提供可靠的專業信息。當好“偵察兵”,就需要醫學影像科的醫生練就一雙“火眼金睛”。

一雙“火眼金睛”,隨時待命
“作為醫學影像科的醫生,我們要有一雙‘火眼金睛’,才能避免誤診、漏診。還要能靜下心來,專注地對待每一幅圖像。”醫學影像科主任王培源介紹道,濱醫煙臺附院醫學影像科平均每年為16.5萬的患者提供影像檢查與診斷服務,每天服務患者約450人次。“診斷醫師的工作時間較長,每天需要審閱2萬幅以上圖像,加班更是家常便飯。因為他們深知,看病這事等不得!”
但“火眼金睛”不是容易煉成的,王培源工作20余年來,始終堅持學習與研究,不斷更新知識儲備,提升業務能力。還記得剛參加工作的時候,他幾乎每天晚上都泡在科室的片庫里翻閱歷史檢查膠片,直到看完了存檔五年的病例圖像,這為他今后的臨床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在他看來,做醫學影像診斷工作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和科學嚴謹的態度,因為手里掌握的不僅是一張張片子,更是患者的生命健康。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醫學影像科職工積極遞交請戰書,科室選派精干力量組建了發熱門診CT檢查技師隊伍;協同流程預案制定、全員培訓、演練;參與駐地學校疫情防控工作,8名同志報名參加核酸檢測采樣后備隊伍。“整個醫學影像科隨時待命,24小時在崗,只要患者有需要,我們隨時能提供服務。”王培源說到戰疫和服務人民健康時,身為黨員的他,眼神格外篤定。

一木難成林,以科研促發展
王培源介紹,作為煙臺市醫療衛生重點學科,科室始終堅持‘以患者為中心、以質量為核心’,嚴格執行診療常規,落實醫療核心制度,改善醫療服務,為廣大患者做出了積極的貢獻。”醫學影像科擁有先進的設備、技術和人才。科室人員配備完整,人才梯隊建設合理;通過外引人才,內強學歷的政策制度,積極引進碩士博士研究生、鼓勵年輕醫師學位提升;通過加強自身學習、業務學習、規范化培訓、短期外出學習考察、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等方式提高中青年醫師業務能力、專業視野與科研水平。據悉,近五年,醫學影像科共發表科研論文50余篇,其中SCI論文20余篇,最高影響因子達11.46,科室人員及研究生在分子影像學、人工智能與影像組學方面逐步開展相應研究,科室形成了以科研促學科、以科研提質量、以科研育人才的良好氛圍,榮獲“科研工作先進科室”等榮譽稱號。
王培源不僅擔任醫學影像科的主任,還是醫院第二黨總支的書記和第九黨支部書記。作為“雙帶頭人”的他,堅持黨建引領,帶領出一支有朝氣、有活力、有能量的團隊。人人都在學習、人人都在科研、人人都有成果,那么科室才能有長足的發展和進步,才能不斷提升凝聚力和向心力。在管理團隊方面,他始終秉持“團隊大于個人,團隊共同發展”的理念,追求全員科研,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參與和進步。

更多耐心溝通,更多患者信賴
王培源對患者非常耐心。認真平和地解答患者的每一個疑問和擔憂已經是他的習慣。“醫患之間只有深入溝通才能建立信任,影像醫生要主動建立患者、醫生的三方橋梁”。他說,關心患者的心理情緒、給患者診療足夠的信心與勇氣,才能減少病患的誤解和擔憂,實現最佳診療。現在的治療和檢查都非常規范合理,醫生也會根據不同病情的需要給患者做合適的檢查,百姓可以更放心。
醫者仁心,王培源時刻秉承“仁心妙術”的院訓精神,兢兢業業、恪盡職守、用對事業的熱情與對專業的執著詮釋著新時代的醫者大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