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一直被視為手術的“禁區”。高齡老人行手術治療,無論對患者、家屬,還是對主刀醫生以及整個醫護團隊來說,都是一個極其嚴峻的挑戰。
近日,煙臺毓璜頂醫院胃腸外一科胡金晨主任團隊用一個多小時的手術成功為93歲老人治愈腸梗阻。

胡金晨(右二)與同事討論患者病情
時間回到三月中旬的一個午后,家住芝罘區的張大爺在家屬的陪同下乘救護車來到煙臺毓璜頂醫院急診科搶救室。負責接診的胃腸外一科主治醫師姚增武介紹,患者于10天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腹痛,為臍周陣發性脹痛,程度中等,還伴惡心、嘔吐,“問診得知,患者曾于其他醫院就診,給予灌腸、補液、口服乳果糖等藥物治療,癥狀曾一度緩解。可患者出院后,腹痛又有加重,遂急診到毓璜頂醫院就診。”在完善腹部CT后,最終診斷為“腸梗阻”收入院治療。
“患者不僅是高齡,還有十多年高血壓病史,五六年的冠心病病史,且未規律用藥,同時還伴有雙肺慢性肺炎。”團隊醫生結合患者的查體和輔助檢查結果,考慮老人很可能是結腸癌導致的腸梗阻,需要手術治療。

胡金晨(右一)與同事一起查房
“高齡且伴有多個基礎病,是手術的最大困難。” 為了確保手術安全并盡量延長患者的生存期,手術團隊馬上組織了包括心內科、神經內科、心外科、呼吸內科等科室在內的多學科會診,制定了“短平快”且縝密的手術方案,在家屬的支持下,最終決定為張大爺“搏一把”。患者長期臥床,身體各項機能下降,加上多種慢性疾病,給手術帶來了許多不確定性。手術時間是關系患者術后是否能順利康復的關鍵。
在各項準備工作都全部完成后,張大爺被推進了手術室,“在切開皮膚后,手術團隊憑借嫻熟的技巧和密切的配合,順利完成根治性右半結腸切除術。”從上臺到結束,僅用了一個多小時的時間,“術后,我們將患者轉移到ICU病房繼續觀察。”因為手術迅速,張大爺在ICU只住了一天就轉回普通病房,并于一星期后順利出院。出院之際,張大爺的家屬將一面“德醫雙馨 妙手回春”的錦旗送到病區,并跟醫護人員合影留念。

患者家屬給胃腸外一科送上感謝錦旗
據統計,我國每年腸梗阻發病率約為4%-10%,其中約60%由腸粘連引發,而老年人群中腫瘤性腸梗阻比例逐年上升。在日常照護中,建議老人多吃燕麥、綠葉菜等高纖維食物,少量多餐,細嚼慢咽,多飲水,最好在晨起后空腹飲用溫水。同時,要盡量避免吃山楂、柿子等高鞣酸食物。如果出現便秘,也應避免長期使用刺激性瀉藥,推薦乳果糖等滲透性瀉劑或益生菌調理。如果長期便秘或便血,建議腸鏡檢查,以排除腫瘤,此外,建議40歲以上人群最好每3~5年做一次腸鏡,這是人群中篩查結直腸腫瘤最好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