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在線4月27日訊(記者 劉文瓊)在現代快節奏生活中,痛風已悄然成為困擾眾多人群的常見疾病,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為幫助公眾科學認識痛風,做好日常疾病管理,4月25日上午9點,煙臺山醫院風濕免疫科副主任孫永華走進“醫直播”專家大講堂,憑借其豐富的臨床經驗,重點圍繞痛風的發病機制、誘因、臨床表現、治療方法、飲食和運動管理等方向,為廣大市民帶來一場全面、實用的痛風知識直播科普講座。

痛風是長期嘌呤代謝紊亂導致血尿酸增高、尿酸鹽晶體沉積引起組織損傷的一種炎癥性疾病,因其發病率高、發病時患者疼痛難忍,而有著“病中之王”的稱號,除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外,成為威脅大眾健康的“第四高”。
眾所周知,男性血清中的尿酸水平高于420μmol/L,女性的高于360μmol/L,即被定義為高尿酸血癥。那么,僅憑這兩組數值就能判斷自己是否得了痛風?孫永華副主任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解答,她表示,1/3痛風患者急性期血尿酸值不高,急性期過后復查尿酸普遍偏高。反之,血尿酸過高、關節疼痛也并不代表著痛風,需要醫師予以科學診斷。
看似“捕風捉影”,實則向你發出痛風預警信號
談到痛風癥狀,孫永華副主任稱,學會捕捉痛風發作的早期信號,為及時治療爭取時間。60%/—70%痛風癥狀首發于拇趾第一跖趾關節,隨著病情發展,反復發作逐漸影響多個關節,足背、足跟、踝、膝等關節也可能陸續受累。大關節受累時可有關節積液,最終造成關節畸形。夜間或清晨,通常在幾小時內達到頂峰,常不能被觸及,皮膚發紅發亮,并會導致脫屑。
盡早察覺痛風發病癥狀,對患者健康意義重大。其一,在尿酸鹽結晶尚未大量沉積、關節損傷較輕時介入,通過調整生活方式、合理用藥,可有效控制尿酸水平,降低治療難度與成本。其二,高尿酸血癥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催化劑”,早期治療可降低冠心病、腎衰竭等并發癥的發病幾率。
“雙管齊下”,慎重選擇痛風治療路徑
根據秋水仙堿、NSAIDS類藥物、糖皮質激素類等傳統痛風鎮痛藥物的特性,孫永華副主任為大家詳細科普了關于鎮痛藥物間的聯合應用,供大家參考。(實際情況需按照醫囑進行操作)
(一)聯合治療方案
1.秋水仙堿+ NSAIDs;
2.口服激素+秋水仙堿;
3.關節腔內注射激素+口服激素/秋水仙堿;
4.不推薦NSAIDs聯合激素。
(二)聯合治療劑量
1.兩種藥均足量;
2.一種藥物足量+另一種藥物預防量。
既然痛風是急性病,是否意味著紅、腫、痛好了之后就不用治了?孫永華副主任提醒大家,痛風不能自愈,也不能根治,治療痛風有四點原則,一是迅速有效地控制痛風急性發作。二是預防急性關節炎復發,預防痛風石的沉積,保護腎功能、預防心血管疾病及腦血管疾病的發病。三是糾正高尿酸血癥,阻止新的尿酸晶體沉積,促使已沉積的晶體溶解,逆轉和治愈痛風。四是治療其他伴發的相關疾病。

“管住嘴”≠不痛風,飲食、運動要合理調控
在生活中,許多痛風患者認為不吃海鮮、不攝入豆制品,痛風就不會發作。孫永華副主任糾正了這一認知誤區,針對飲食、運動的日常管理給出以下建議:
限制高嘌呤食物:嚴格限制動物內臟、海鮮、濃肉湯等高嘌呤食物攝入。
減少酒精攝入:尤其要減少啤酒飲用,紅酒可適量飲用。酒精會干擾尿酸排泄,增加痛風發作風險。
多食用果糖含量低的水果:如青瓜、西瓜、椰子水、青梅、葡萄、櫻桃、草莓、菠蘿、橄欖、桃子、李子等,不宜過多食用香蕉、蘋果、柚子、橙子、石榴、荔枝、柿子、桂圓、楊梅、無花果等果糖成分較高的水果。
飲品調配要準確:喝茶和咖啡對病情無害,但注意喝咖啡時切忌加入糖、奶精,不利于控制體重和血脂;不建議患者長期飲用碳酸飲料,飲用時應選擇無糖品類,建議患者可用蘇打水代替飲料。
運動管理:選擇低強度、持續性的有氧運動,如散步、慢跑、游泳等;避免劇烈運動和長時間體力勞動,以防誘發痛風發作。
關愛痛風患者,共筑無痛未來。此次科普讓更多人獲取到專業的痛風防治知識,為痛風患者及家庭提供了科學有效的疾病管理方法。煙臺山醫院提醒大家,發現癥狀,及早就醫進行科學診斷和規范治療。
煙臺山醫院風濕科聯系電話:
東院區門診:0535-6863134
北院區門診:0535-6861873
東院區病房:0535-686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