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在線4月30日訊(記者 欒雪 通訊員 李成修 王婧)在輔助生殖領域,胚胎植入失敗是困擾眾多求子家庭的難題。當胚胎移植后,未能在子宮內成功著床、生長,就被定義為胚胎植入失敗。據統計,在體外受精- 胚胎移植(IVF - ET)周期中,約有50%的胚胎無法順利植入。這背后復雜的機制和有效的應對策略,成為醫學研究與臨床實踐的重點。
煙臺毓璜頂醫院生殖醫學科主治醫師劉振騰介紹,胚胎植入失敗的三大核心機制,從不同層面影響著受孕進程。其一,胚胎質量因素是關鍵。胚胎染色體異常是導致植入失敗的重要原因,部分早期胚胎存在染色體數目或結構的異常,這使得胚胎難以在子宮內正常發育,此外,胚胎發育潛能不足,如卵裂球大小不均、碎片過多等,也會降低其植入成功率。其二,子宮內膜容受性問題不容忽視。子宮內膜就像孕育胚胎的“土壤”,當內膜厚度不足、形態不佳,或存在炎癥、粘連、息肉等病變時,都會影響胚胎的著床。例如,子宮內膜薄的患者,胚胎難以扎根生長;而宮腔粘連則可能阻礙胚胎與內膜的接觸。其三,免疫因素在胚胎植入過程中發揮著微妙作用。母體免疫系統若將胚胎識別為“外來物”,產生排斥反應,釋放殺傷性免疫細胞,就會攻擊胚胎,導致植入失敗。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抗磷脂綜合征等,也會增加胚胎植入失敗的風險。
準確的診斷與評估是解決胚胎植入失敗問題的前提。劉振騰介紹,醫生首先會詳細詢問患者的病史,包括既往妊娠史、疾病史、手術史等,從中尋找潛在影響因素。超聲檢查是常用手段,通過觀察子宮內膜的厚度、形態和血流情況,評估內膜容受性;宮腔鏡檢查則能直觀地發現宮腔內的病變,如粘連、息肉等,并進行針對性處理,此外,基因檢測技術不斷發展,對胚胎進行植入前遺傳學檢測(PGT),可篩查胚胎染色體是否異常,選擇優質胚胎移植;對母體進行免疫相關指標檢測,如抗核抗體、抗磷脂抗體等,判斷免疫因素是否參與其中。
胚胎植入失敗雖帶來諸多挑戰,但隨著醫學研究的深入和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機制被揭示,有效的治療措施不斷出現。對于受此困擾的家庭而言,積極配合醫生進行全面評估,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就能在求子之路上多一份希望,離成功受孕更近一步。
掃描二維碼看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