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均海拔2700米的青藏高原東南麓,西藏林芝市波密縣的桃花溝綿延數十里。每年春天,粉白的花瓣與雪山相映成趣,構成“雪域江南”最動人的風景。
但在這片詩意的土地上,曾經藏著發展的難題:傳統農作物產量低、醫療條件薄弱、教育資源匱乏……
2022年6月,廣東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隊波密縣工作組(以下簡稱“工作組”)的到來,像一股春風,吹化了發展的堅冰。
高原之上,播種希望的種子
四月雪域江南,波密縣桃花溝綿延成云霞花海。
傾多鎮巴康村藏家大姐志瑪站在百年桃樹下,望著穿梭在桃樹林間的游客笑彎眉眼。今年桃花節,全縣接待游客超33萬人次,旅游收入突破3.59億元,她家的藏式民宿天天爆滿。“10年前誰會在意這些野桃花?”志瑪說。
“波密的野生桃樹有20余萬株,樹齡普遍在百年以上,甚至有300余年的老桃樹。但是老樹花色淡、花期短,就像沉睡的寶藏。”工作組成員、波密縣農業農村和科技水利局副局長李镕站在巴康村的桃林里,望著枝頭淡白色的桃花介紹。
這位來自廣州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農業專家,帶著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的技術團隊,開啟了“喚醒”古桃樹的計劃。他們發現,東北耐寒桃樹的基因,或許能改寫波密桃樹的命運。
2024年春天,燕紅桃、黃油桃、秋白桃的接穗被嫁接到古桃樹上。李镕和同事手把手教藏族同胞修剪枝條。“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層要緊密貼合。”在巴康村的桃林里,這樣的場景持續了整整一個月。
今年4月初,朵朵白花間點綴的粉紅色桃花格外艷麗,枝頭新蕊與老枝互為映襯,將原本單一的花色暈染得豐富多彩。“300多個日夜夙興夜寐,終不負這滿山春色。”李镕告訴記者,2024年嫁接的3個品種均有長出新枝的嫁接枝條,其中兩個品種已生長出花枝。
嫁接技術仿佛為波密的春天按下了延長鍵,波密野生桃花的花期從一個月延長至兩個月,花色更艷、花量更密。“以前游客集中在3月中旬到4月下旬,未來桃花花期能延長到5月份,來旅游的游客會越來越多。”巴康村駐村第一書記索朗旺堆說。
推動波密天麻深加工、弧唇裂腹魚人工繁殖,建設生豬標準化屠宰場、食品加工廠……3年來,波密縣工作組培育了一批可復制推廣的產業新技術、推動了一批專業性強的產業基建項目落地。
“所有項目都與縣里的需求互補,而且做成了產業鏈。每個鄉鎮都有一個農特產品、一個節慶活動,工作組3年來貼近群眾,推動民族團結和共同發展,把群眾的積極性調動起來,為波密鄉村振興事業帶來希望。”波密縣縣長旦增維色這樣評價。
科技賦能,喚醒沉睡的土地
波密縣易貢鄉,藏語意為“美麗富饒之地”,這里出產的“易貢辣椒”是中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但多年無序種植,使得“易貢辣椒”面臨品種退化、產量低的問題。
李镕帶著易貢辣椒種子先后拜訪廣州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廣州市農業科學院,與相關蔬菜專家深入探討“易貢辣椒”科學選育思路。“最后決定開展‘易貢辣椒’原種保護計劃,建立種質資源庫篩選優良品種。”李镕說。
在工作組與波密縣農業農村和科技水利局的統籌協調下,聯合波密縣農技推廣服務站以《優質高產抗病易貢辣椒新品種選育與推廣應用》為題申報西藏自治區科研項目,并于今年2月在廣州黃埔、南沙成功培育出首批易貢辣椒苗,順利啟動易貢辣椒選育試種試驗。
“在工作組的幫助下,我們探索‘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易貢辣椒產業發展新模式,相繼開展品種提純復壯、反季節種植、新產品開發等工作,辣椒品質、產量都提高了,每斤賣到50元,而且供不應求。202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20多萬元。”該鄉沙瑪村黨支部書記丁增說。
在離沙瑪村不遠的貢仲村,另一場“綠色革命”正在發生。波密縣素有“雪域茶谷”之稱,但茶樹老化、管理粗放。工作組邀請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專家團隊,開展茶園深耕追肥、茶樹樹冠培養等技術,推廣生態種植理念。
“我們公司擁有近1000畝的生態茶園,在工作組的建議下發展生態藏茶,茶樹‘吃’有機肥,‘喝’雪山水,還要定期‘體檢’。”林芝圣維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邱明告訴記者,經過3年發展,茶園即將產生經濟、社會效益。
3年來,經過李镕等工作組成員牽線搭橋,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設立“波密縣專家工作站”,廣州市科學技術局成立“穗波科技合作服務站”,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設立“波密專家工作站”……
從一粒辣椒籽到千畝生態茶園,科技的力量正在雪域高原書寫著鄉村振興答卷。“工作組利用廣州豐富的科技資源,以科技創新為犁,深耕易貢特色產業沃土,激發土地產能,激活群眾內生動力。家家戶戶有產業、有活干、有收入,2024年全鄉人均收入達到34512元。”易貢鄉黨委書記劉仕林表示。
思路破冰,繪就振興的藍圖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產業振興既要‘輸血’更要‘造血’。”工作組組長,波密縣委常務副書記、縣政府常務副縣長李明告訴記者,“我們深知,真正的幫扶是激發內生動力。”
3年來,在工作組的幫助下,波密縣發展特色農業產業的內在活力不斷增強。松宗鎮五豐園藏香豬養殖產業基地與廣州酒家合作,開發出“藏香豬臘腸”“藏香豬火腿”等新產品,銷往粵港澳大灣區;廣藥集團通過科技、產業、經貿援藏,以“授人以漁”的方式,培訓波密農牧民近1000人從事靈芝種植,周邊農牧民掌握了種植技術,13年來累計增收500多萬元;貢仲村則探索“企業+基地+農戶”的茶旅融合路徑,將生態茶園打造成觀光體驗點。
“工作組帶來的不僅是技術,更是發展思路的轉變。”波密縣農業農村和科技水利局黨組書記拉巴感慨,科技思維正在更多領域生根發芽,天麻產業引入溯源體系,松茸建立冷鏈直供渠道……波密縣特色產品正通過“鏈式升級”,走出雪域高原,走進全國市場。
廣州援建的電商直播基地里,藏族姑娘次珠通過手機鏡頭向全國網友推介:“我們的天麻、松茸、羊肚菌、靈芝都是有機產品,質量有保障,歡迎下單。”她參加了工作組組織的電商培訓,把波密特色農產品賣到了全國各地。如今,波密縣已有200多名“鄉村帶貨達人”,去年農產品線上銷售額突破2000萬元。
工作組通過穗波科技合作平臺,舉辦了穗波科技活動周、鄉村運營結對幫扶、農村職業經理人培訓、生產技術專題培訓、漁業增殖放流、茶葉公用品牌與現代產業園外出調研等兩地交流交往交融活動10余期,培訓了當地干部和人才200余人次,有力地提升了波密漁業、茶葉種植、生豬標準化屠宰與防疫、鄉村運營、公共品牌推廣等產業運營人才的專業素質與穩定性。
如今,一批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高素質農民正活躍在波密的田間地頭,他們不僅是產業振興的實踐者,更是技術傳播的火種,引領著更多農牧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3年援藏路,一生高原情”,當春風再次拂過雪域江南,改良的桃花將更加絢爛,高原的茶香將飄得更遠,藏家的笑聲將更加響亮。工作組用科技和智慧,在青藏高原譜寫了一首新時代的援藏贊歌,讓格桑花與木棉花在雪域高原上共同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