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MG全媒體記者 逄苗 通訊員 孫洪安 攝影報道
“在煙臺開公司,從登記到開業只用了20分鐘,印章都是免費的,這效率讓我們對扎根發展充滿信心。”煙臺生歡喜茶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負責人趙女士的感慨,道出了許多企業在煙臺創業的直觀感受。近年來,煙臺市深入踐行“厚商之城”理念,煙臺市市場監管局從行政許可、信用監管、知識產權三個維度持續發力,以改革創新破解企業發展痛點,用精準服務激發市場活力,讓“厚商”不僅是城市名片,更成為企業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從“門檻壁壘”到“一路暢通”,企業實現“輕裝上陣”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營商環境的優劣已成為衡量一個地區競爭力的重要指標。近年來,煙臺市以“減環節、壓時間、降成本、優服務”為核心目標,聚焦企業全生命周期痛點,系統性推進營商環境改革,推出多項首創性舉措,形成了具有辨識度的“煙臺模式”。
“以前變更法定代表人,得跑稅務、社保等好幾個部門。現在網上一次性提交好材料,當天就能拿到新執照,數據自動同步,太省心了!”煙臺瑞臺企業管理有限公司的相關負責人對煙臺的“一件事一次辦”贊不絕口。在煙臺,企業從誕生到注銷的全生命周期,正經歷著一場“減法革命”。“作為營商環境企業準入和退出領域的牽頭單位,我們聯合行政審批、稅務、人社、醫保、公安、公積金、銀行等多個部門,讓企業辦事從以前的‘多頭跑’最終實現‘零跑腿’。”煙臺市市場監管局相關責任人介紹。自2019年以來,煙臺市市場監管局聯合多部門推出企業開辦“全網辦”,通過山東省企業開辦“一窗通”系統,實現了營業執照、刻章、發票等6項事項“一次填報、并聯辦理”,0.5個工作日內即可完成全流程。
針對“準入不準營”的老問題,煙臺率先推行“一業一證”改革,將餐飲、藥店等20個行業的多項許可整合為一張“行業綜合許可證”。2020年5月,煙臺七彩橋人力資源有限公司成為山東自貿區首個受益者,同時拿到營業執照和行業綜合許可證,“拿證即開業”從不可能變成了現實。如今,3000余家企業通過這項改革加速入市,審批材料平均減少了70%,跑動次數壓縮了80%以上。
外資企業的“進門路”也越來越寬。依托中日韓投資便利化經驗,煙臺創新外商投資“跨國辦”模式,通過“服務專員+遠程核驗+材料容缺”,讓境外投資者無需跨境奔波即可完成登記。目前,煙臺已有78家來自英、日、美等國的企業通過“跨國辦”扎根煙臺。企業退出同樣是“一路綠燈”。針對因股東注銷導致企業無法注銷的“僵尸企業”難題,煙臺在全國首創了代位注銷制度。
從開辦到注銷,從變更到遷移,煙臺用“一件事”集成改革串聯起企業全生命周期。煙臺以“刀刃向內”的改革勇氣,將企業“問題清單”轉化為政府“服務清單”。從0.5天開辦到1天注銷,從“跨國辦”到“代位注銷”,多項創新走在全省前列。
從“多頭檢查”到“精準畫像”,誠信企業“一路暢行”
“以前一年要應付七八次檢查,現在‘綜合查一次’就搞定所有事項,我們能專心搞生產了。”煙臺某生物醫藥企業負責人王經理的感受,源于煙臺信用監管的“智慧升級”。近年來,煙臺以信用為紐帶,重構市場監管邏輯,推動監管從“人情監管”向“數據監管”、從“單兵突進”向“協同作戰”轉變。通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煙臺全量歸集102萬條涉企信息,涵蓋登記注冊、行政許可、抽查結果等20余類數據,為110萬戶經營主體繪制“信用畫像”,破解了信息分散、監管盲目的難題。
在此基礎上,煙臺建立企業信用風險分類機制,按風險等級將企業分為A、B、C、D四類,實施“差別化監管”。對A類企業“零打擾”,對D類企業“全覆蓋檢查”。數據顯示,通過這種精準監管,問題發現率從20.6%躍升至54.3%,而8.7%的A類企業全年未受一次檢查,“守信者暢行無阻,失信者寸步難行”成為現實。“雙隨機、一公開”讓監管更透明。煙臺將參與聯合抽查的部門從2019年的17個擴至34個,抽查領域從35個增至118個,聯合抽查率從不足10%提高到68%。通過“標簽化管理”,系統可根據行業、風險等自動生成檢查任務,300多個監管部門實現100%達標,“進一次門、查多項事”成為常態,企業迎檢負擔減輕了60%以上。
跨部門協同讓監管更高效。2024年,煙臺在直播帶貨、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等12個領域開展“綜合監管一件事”試點,7個部門協同作戰,實現了“流程閉環、數據共享、結果公開”。其中,直播帶貨監管試點因成效突出被列為全省典型,通過“線上監測+線下核查”,既規范了市場秩序,又促進了新業態發展。對失信企業,煙臺“利劍高懸”;對知錯能改者,則給其留足“回頭路”。2025年,煙臺某食品企業因違規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市場監管部門在送達處罰決定書時,同步送上信用修復告知書,“點對點”指導信用修復流程。通過“在線申請、一網通辦”,企業很快完成信用修復,重塑信用。如今,煙臺已幫助1230戶經營主體完成了信用修復,讓失信者有機會重新出發。
科技賦能讓監管“既無處不在又無事不擾”。全市1434家學校食堂實現“互聯網+明廚亮灶”,2041臺老舊電梯完成智慧化改造,76家液化石油氣充裝站實施“陽光充裝”,用“無感監管”替代“頻繁上門”,既守住了安全底線,又給了企業足夠的經營空間。
從“創新保護”到“價值變現”,讓智力成果“生金產銀”
作為全國首批知識產權強市建設示范城市,近年來,煙臺將知識產權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一環,不斷推動創新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目前,煙臺市有效發明專利2.48萬件,每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10.47件,較2021年翻了一番;中國專利金獎數量占全省近一半,以8項金獎、3項銀獎的成績穩居全省首位。
在煙臺,知識產權不是“沉睡的資產”。通過專利導航、校企對接等方式,煙臺推動18家高校院所盤點2774件存量專利,吸引了1300余家企業參與評價反饋。濱州醫學院的10余項專利通過路演現場達成轉化意向,煙臺大學等5所高校以“先用后付”方式向企業許可132件專利,讓“實驗室成果”快速變成“生產線產品”。萬華化學等46家企業的65件產品獲評國家專利密集型產品,數量居全省第一。
“這些專利產品不僅幫我們拿下了大訂單,還通過質押貸到了真金白銀,知識產權真是‘硬通貨’!”煙臺一諾電子材料有限公司負責人林良手中的“專利密集型產品”證書,是煙臺知識產權“創造—保護—轉化”全鏈條發力的生動注腳。近年來,煙臺在省內率先發行兩單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為28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4.32億元;三年來,知識產權質押貸款781筆、金額112億元,199家企業獲貼息2426萬元。“煙臺蘋果”“蓬萊海岸葡萄酒”香飄全國,背后是知識產權與品牌建設的深度融合。目前,煙臺擁有地理標志證明商標58件、保護產品10個,299家企業“用標增收”,“煙臺蘋果”更是入選國家首批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品牌價值突破千億元。
創新保護讓“創造者”更有底氣。煙臺與10個城市建立了跨區域保護合作,首創“維權援助—行政執法—司法保護”閉環模式,成立了全國首家知識產權檢察辦公室、全省首家知識產權犯罪偵查大隊。三年來,辦理專利侵權糾紛行政裁決案件109件,跨部門移送案件12件,為企業撐起“防護傘”。“在煙臺,知識產權不僅是法律盾牌,更是發展引擎。”煙臺市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煙臺將聚焦綠色石化、生物醫藥、海洋經濟等優勢產業,打造“知識產權+產業+金融”的融合發展高地,讓更多 “知產”變“資產”、“專利”成“紅利”。
從辦事“多頭跑”到“零跑腿”,從“創新有保護”到“信用能變現”,煙臺以一件件具體改革、一個個鮮活案例,詮釋著“厚商之城”的深層內涵。2022年煙臺信用監管獲國務院督查激勵,2023年、2024年連續獲省委、省政府商事制度改革激勵,知識產權工作連續3年獲全省績效考核第一名……榮譽的背后,是企業滿意度的持續提升,是市場活力的不斷迸發。未來,這座城市將以更優的環境、更實的服務,讓每一個市場主體都能在“厚商”土壤中茁壯成長,共同書寫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